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理论考研笔记

#马理论考研#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如何理解马克思《提纲》中所作出的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里,马克思以其特有的宏大眼光,把实践观引入了社会历史领域,并着重指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环境与人是相互统一的。我们知道,环境创造了人,但人在环境中求生存的同时,也改变并创造着环境。可是在唯心主义那里,环境的改变与人的现实活动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全部地归功于上帝的意志或绝对精神的演变,这实质上是忽视了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片面夸大并扭曲了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之中以后,终于找到了自然变迁、社会变化乃至人的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环境的改变是与人的实践活动一致的,而绝不是与上帝或某种绝对化的精神相联。只有人的实践活动才是环境改变的真正原因。

其次,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相互统一的基础,只能是“革命的实践”,这就在坚持辩证法方面,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的缺欠。环境与人是统一的,这一统一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和发展,就是因为也只能是因为革命的能动的实践。但是,以往的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始终在环境决定人(机械论)和人的意见支配世界(英雄史观)中自相矛盾,得不出自圆其说的正确答案。因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就是说,实践是现实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实践就无法认识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找不到环境改变的原因是“见物不见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人与自然和环境的统一,但却不了解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他不是把这种统一理解为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就是仅仅认为“人即自然”,把人的现实活动完完全全地与自然的性质等同起来。因此在寻找自然、环境和人的变化的根源的时候,只能是寄希望于他那脱离实践和现实的“爱之宗教”。马克思后来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同时,对于革命的实践对环境改变的关系曾更进一步地指出:在实践中,“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曾在《手稿》中进行过初步探索,提出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两个概念。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并说:通过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它的现实性”,亦即现实的、人的本质”之中,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具体地体现在各个人身上,而是抽象地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并说这种人人都有的、人的统一本质就是“理智、意识和心”,也就是说,在费尔巴哈看来,不管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哪个阶级的哪个个人,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有理智、意识和感情,这就是人区别于万事万物的永恒的也是唯一的本质。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否认“理智、意识、感情”是人类共有的特点,但马克思从其刚刚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一般性的概括;这种永恒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更说明不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在不同的实践中的不同的理智、意识和感情。因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智情感等“抽象物”的观点,实质上同黑格尔“人类自身具备目的,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称做理性,的东西”,和“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等等的论述一样,都是从精神属性去理解人性,都是唯心主义的空中楼阁,缺乏现实的客观基础。这是因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一种能动性的属性,而不是本原性的实体y;精神本身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绝不是全部人类行为的本原。那么,人的本质究竟何在呢?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实践这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表现形式,把人的本质建立在“其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成为人化的自然。可见,这的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理解已基本发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即自然”的直观性和机械性,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两个概念,却仍然带有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辩色彩,而且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到了《提纲》当中,马克思才科学地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种“一致””只能看作是革命的实践,即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自身也得到改造,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的基础。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后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对整个哲学史变革意义的实质性宣言:它不仅要认识和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首先,马克思从认识的目的和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革命的实践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批判了旧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无论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还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都只是强调哲学做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存在,却忽视了哲学做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实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忘记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哲学只有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才有其存在意义这一理论原则。因此,才有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就是爱智慧和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等人从不同侧面强调的“认识你自己”,却无法回答哲学在认识了自己和世界之后还要做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其实,马克思并不否认哲学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功能,但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之上,却更加强调哲学通过革命的实践从而改造世界的功能和目的。可以说,和认识世界相比,改造世界是高级的,认识只不过要归结过去和现实,而改造则要在此基础上超越现实,走向未来;“归结”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只是完成人的认识世界的过程,而“超越”则是改变和创造世界,它更要完成体现人的真正本质力量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归结”只是发现规律,“超越”则更要运用规律,去完成认识的真正目的和根本任务;归结是为超越服务的,或者说,只有在改造世界那里,解释世界才能获得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评价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面对现实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是“不结果实的花”。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发现了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科学实践观,才能使在此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最终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

其次,马克思本着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理解,指出了刚刚诞生于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史的变革意义的实质和新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改变世界”。一方面,马克思总结了新哲学的诞生对整个旧哲学的超越,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它不仅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受客观事物制约的客体,而且还强调了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把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而且看成是实践的主体;它不仅把实践摆在整个历史环境、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客观条件当中,同时揭示了实践对整个历史环境、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它不仅肯定理性的能动性,而且要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它不仅以自己的唯物主义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唯心主义,同时还以自己的辩证思想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唯物主义。而它做为既唯物又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和它对哲学史的变革意义的实质就表现在: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马克思总结了新哲学诞生的根本任务也同时是任何一种时代哲学都应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改变世界”。新哲学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关系总和中的实践的人3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并不是僵死的,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一致的,是变化发展的。因此,科学实践观的建立,必然使新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实践意义上的。它不仅要发现并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且更要运用这些规律去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后来所强调的:“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不仅通过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批判分析,完成了它在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的武装无产阶级,从而改造思想世界的根本任务,而且通过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导无产阶级剥夺了剥夺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完成了它在实践上改造现实世界的根本任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原则和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中的教条,而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革命哲学,它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实践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斗争实践看成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才不至于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实践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体系。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著名论断,③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实践观的进一步探讨,从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进入了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坦途,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萌芽。

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的、物质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文化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离开了客观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然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也不能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黑格尔就经常地把人的社会生活看成是纯精神的活动,而把现实的人却看成了绝对精神的某种产品;费尔巴哈虽然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但由于他没有把人理解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人,或抽象的人,因此也无法揭示社会规律,在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时,他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就是把社会生活同蚂蚁筑穴等纯生物活动等同起来。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曾指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但是,只有当马克思在《提纲》中发现并掌握科学的实践观这一理论武器,找到了人的本质以后,才真正揭开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之迷。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唯物主义这一原理出发,它首先是物质的、客观的、现实的,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现实性就表现在马克思后来进一步提出的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客观规律之中。如:“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本身,即处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等等。尽管马克思在《提纲》中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客观本质表述的比较简单,但它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大原理的理论萌芽,它为后来马克思得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原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不仅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也是人们在一定的目的和意识的支配下,通过“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前面已经谈到,在实践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在一定的却又是矛盾发展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他的本质力量。而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决定方面—生产关系同人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统一,又构成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实践之所以成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正是在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这就批判了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把社会理解为离群索居的人的孤立静止的集合体的形而上学倾向,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辩证概括。正如马克思后来更进一步指出的,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①这就是说,社会生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维持和发展,不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社会意识通过实践,还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可见,马克思对社会生活所进行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的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在生产实践中,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围绕“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一主干,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生产实践的发展,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化向政治、思想和其他社会关系传递,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部社会关系的转型。可见,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由此决定了经济生活、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社会发展的动力决不会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物质生产实践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直接触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促成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和进步。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人,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这一命题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看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坚持了辩证法的原则,看到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理解这一命题:

第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句话,是针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错误所说的。其具体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在一般意义上说人具有自然属件.承认由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构成了社会,但必须指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个体的人为了生存,必须吃、喝、穿、住,必须有性行为,繁衍后代,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即生活和生理的需要),必须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索取生活资料。肯定人的这种自然属性,无疑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同抽象人性论没有分歧。但是,发生分歧也在这里,抽象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而不是其自然属性。人不但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具有社会性,这是人同动物区别的主要特征。所以,马克思在这里用“固有的抽象物”这句高度概括的话,阐明了问题的实质。指出了人性论抽去了人的社会性,割裂了人同社会的联系,单剩下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叫“抽象物”。“固有的”是指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把上面整句话直译过来,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第二,人的根本属性,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我们知道,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生产活动,这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标志,也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然形成自己特有的属性——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人们进行生产,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然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这就是人的社会性。这是构成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所在,也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

第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本质。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呢?有无规律可遵循呢?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尽管人的社会关系纷繁复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把关于人的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繁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找到了制约和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就是把人们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分成两大类: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制约和决定人的本质的决定因素。一个人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本质。生产关系变化了,人的本质也相应要发生变化。这是一方面。人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其它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道德关系等等,可以概括为精神关系,它是在物质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受物质关系的制约,同时对物质关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体现。精神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就是说一个人的本质的形成,既受所处生产关系的位置的制约和决定,又受精神关系的重要影响。他不是完全被动的、无能为力的,和本人的主观努力有重要关系。如出身剥削阶级的一些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革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改变了自己的阶级本质成为革命者。归结起来,承认物质关系在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精神关系的重要影响作用,就避免了形而上学,坚持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把一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综合起来分析,确定一个人的本质,就是马克思所概括的一句话,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人的本质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因此,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可能凝固不变,而总要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变化着、发展着,有历史性。人的本质的历史性,表现为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的本质有变化、有差别。例如,20世纪的人和18,19世纪的人是不一样的。人的本质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本质具体性,表现为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有差别,就是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集团之间,其人的本质也会有差别,多种多样。从个人说,每个人都有其个体性。人的个体性是在一定的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个体性使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具体特点,人们之间千差万别,在观念、情绪,意志以及心理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有区别。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同是受迫害的女子,尤二姐则表现为无可奈何地忍辱受凌,尤三姐则敢于大胆反抗。这种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具体个性差别,正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具体质的差别,表明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观点,阐述了决定人的本质的客观规律,完成了由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性变革,把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5.“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这里,马克思通过科学实践观的建立而得出了政治立场上的必然结论,宣告了与旧唯物主义在社会阶级根源上的根本决裂。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其中几个概念的基本涵义。第一这里的“人类社会”和马克思后来所采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义语。“人类社会”在字面上就有不再是分化为阶级而是统一的人类的社会的意思,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差别、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制度y人们才掌握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自然和社会的奴隶变成了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从必然王国飞跃到理想王国。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这里提到的“人类社会”一语,是与费尔巴哈等人以及青年马克思本人也曾在某种程度上引用过的“市民社会”相对立的。“市民社会”在青年马克思那里,曾主要指当时的现实社会,并引出了革命的结论;但在费尔巴哈那里,却完全指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本身,而且也同时是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本身。第二,这里的“社会化了的人类”,指为了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现代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它与那些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所谓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农民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根本不同,它是使社会走向“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以上几个概念的涵义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同时,已初步地为自己的哲学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并为描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蓝图设计出了初稿。

其次,通过对几个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在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决裂。哲学做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仅有科学与非科学、适应时代与落后于时代之分,而且同时又有先进的阶级性和鲜明的党性与代表没落阶级的哲学之区别。马克思在科学的实践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对立,而且,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本身所具有的阶级性和党性,也必然地超越以往的任何哲学。正如马克思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宣告的,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它的政治立场是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做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诞生的标志。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一实践的观点。“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句话,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重要原理。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以往的一切哲学派别,都没有真正解决人类认识的来源问题,不是认为认识是天生的,就是认为它是从上帝或绝对精神那里“恩赐”的,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认识的源泉。其实,“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也就是主观能否反映客观,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性的问题;而联系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唯一基础,就是实践。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不能正确回答主客观是否同一和怎样同一的问题;也正是由于马克思在自己的认识论中引入了科学的实践观,人类认识的源泉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认识,才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并达到主客观的同一。因此马克思才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有客观真理,费尔巴哈虽然承认有客观真理,但由于他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一目了然的“直观”做为发现真理的途径,因此只能把客观的真理标准也限定在其中。他认为真理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而且,“我一个人所看到的东西,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也就是说,真理就是多数人的直观所公认的东西。只有在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之后,人类认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的真理标准问题,才有了一个科学的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真理是主客观的同一,只有通过实践,主观才能见之于客观,客观才能筛选主观的错误方面,捧出主观的正确方面,从而证明和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对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问题,马克思早在《手稿》中就曾指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但那时,马克思只是在解决理论争论的意义上谈到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只是到了《提纲》中才真正把实践放到了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理中来。

其次,马克思在这里还表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特征的界说,是“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征是什么?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马克思曾在《手稿》中作过探讨,指出:“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又彼此处于统一中”。《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真理及其特征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解释,才真正解开真理之迷。第一,从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指出真理就是人的“思维的现实性”,也就是说,主观必须在实践中见之于客观并同一于客观,思维必须反映现实的存在并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而绝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真理是上帝的安排或绝对精神的显现。真理首先是客观的真理,这就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理。第二,从辩证法的高度出发,马克思还指出了真理表现为人的“思维的力量”的特征,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和思维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并产生了与客观相一致的客观真理以后,并不是象费尔巴哈那样万事大吉地归隐,并等待着闪烁其辞的光辉,而是还要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力量”,即去改造世界。这就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原则,不仅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而且还坚持了主体对现实的能动作用。可见,客观真理与主体能动性的同一,正是马克思对真理特征表述的中心之所在,割裂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陷入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泥潭。

总之,科学的实践观的引入,使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真理的标准和目的,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整个体系的基本的却是极其重要的框架,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年春天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年—年笔记中的笔记。恩格斯称其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年恩格斯首次予以发表。

《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提纲》中马克思不仅彻底同唯物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创立了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各种问题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说《提纲》是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标志中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质阶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式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它第一次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第一次在人类学史上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坚持从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认为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不仅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2.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舍此别无其他途径。真理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就是实践,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二)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几个基本观点

1.实践是人与环境统一的基础。人的改变首先是人自身能动的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中既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宗教产生的根源只能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来解释,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的不发达,由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才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的依赖。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革命改造,才能逐步消灭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来看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第二,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物质关系,以及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关系等。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不存在适应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人的永恒的人的普遍本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精神生活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根源于实践。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化的人类。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正确的解释世界,即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而且在于改造世界,即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它既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理论价值(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和不久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学习《提纲》,不仅对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用于指导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实践特征。正是这种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超越了以往一切旧哲学。以往的旧哲学,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懂实践的重要性,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问题,更不能指导人们通过实践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观察世界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指出了改变社会历史和人的生存条件的手段只能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仅具有了实践性,还具有了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习《提纲》,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自己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提纲》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实践,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学习《提纲》,就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实践的重大意义,自觉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着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需学习掌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原理。

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第50页)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第50页)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已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第50页)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

其次,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第50页)这就是说马克思在排除了理性标准之后,接着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论断,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再次,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dc/10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