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结构性陷阱”,甚至是“制造业陷阱”。产业升级必然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而基于大国博弈逻辑,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都无法避免欧美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打压与遏制。
在举国体制之下,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双胜利”,但科技创新却屡屡被欧美扼住咽喉。一枚小小的芯片成为了国之大殇,而互联网巨头还在惦记着几捆白菜,忘记了科技的星辰大海。由此引发的疑问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应该依靠谁?可以依靠谁?
疫情防控可以依靠举国体制,采用重兵防守,集中歼灭的方法。因为疫情防控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且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使疫情防控在执行层面几乎没有遇到阻力。但科技创新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就像基因突变,基本上无法确定突破的方向。所以在科技创新方向的探索上,必须依赖量广面大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就像一只只的蚂蚁走向四面八方,在不同路径上行进。在行进过程中,可能绝大多数蚂蚁不会有收获,但是总会有那么几只幸运的蚂蚁发现“新大陆”。这种同时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探索的模式,在凯文·凯利的《失控》中被称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并联结构。
在很多思考模型中都有一个基本假设:世界是对称均匀的。即默认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割成完全相同的若干等份,认为一个难题可以分解成几个难易程度差不多的小问题逐一攻破。显然,科技创新是非对称不均匀的。在整个创新链条中,总会有几个关键环节成为“拦路虎”,这也是我国被“卡脖子”的地方。此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朝着明确的方向猛攻。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一头大象,不断撞击创新过程中的藩篱,总有一天会取得重大成果。在创新的整个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工不同,相互协作。蚂蚁负责寻找哪座山头有“兔子”,而大象负责攻克那座有“兔子”的山头。
拿鞭子抽动大象容易,引导蚂蚁行动很难。可以使用行政力量去驱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怎样引导中小微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成为了难题。促使一个人做出超常行为要么是泛在的利益,要么是无边的恐惧,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创新要么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要么是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人应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修补房子,企业应该在获得高利润的时候改良创新。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企业获得高利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在既有路径下扩张,而不是改变策略。创新的高风险使得众多企业宁愿放弃高收益。但是竞争却无处不在,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对产品精益求精。这种竞争的压力或许来自于“链主”企业的转换,或许来自于行业标准的提高,或许来自于人们新的需求。但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许有一天,蚂蚁倾巢而出,大象翩翩起舞。无比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