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1/95866.html
造成惠施赢丶庄子输的同一律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其实,逻辑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的答案,且前后必须保持一致。用直观的公式表示,就是“A是A”或“是A就是A”。
同一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一致,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违反同一律,就会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错误。
比如,网络上有个段子:
甲:知道蝴蝶为什么不跟蚂蚁结婚吗?
乙:不知道,为什么呀?
甲:因为蚂蚁牙齿太黑!
乙:你怎么知道蚂蚁的牙齿太黑?
甲:你没听歌里唱么:“蚂蚁牙黑(嘛伊呀嘿)!”
这里就是违反了同一律原则,“蚂蚁牙黑”与“嘛伊呀嘿”是同音异义字,不是同一概念。
既然是辩论,双方必须弄清分歧在哪里,才能交峰。而找出对方的错误,抓住对方的把柄,置对方于自相矛盾,则是辩论技巧之一。
让我们分析一下濠梁之辩中,庄子与惠施辩论的焦点,看看惠施如何利用同一律逻辑思维原则,置庄子于自相矛盾境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我们可以看出,辩论的关键是双方都想置对方于自相矛盾的境地,结果是惠施胜庄子负。需要注意的是,惠施的推理包含着一个没有说出的大前提,即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这个大前提是从庄子不可知论的哲学中引申出来的。根据庄子的逻辑,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那么,庄子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根据同样的逻辑,推出惠施不是庄子,就不知道庄子(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机智地回答,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巧妙地避开了自相矛盾。但是,根据同一律逻辑,却可以推出庄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此时庄子陷入了自相矛盾,辩论结束。庄子有点颜面上过不去,就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把惠施说过的“安知鱼之乐”偷换为“我知之濠上,”(本地地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虽然二人因观点不同,常有争议,但二人是辩论对手,更是生活中的好友。《庄子》一书较多保存了惠施的资料及其代表的“名家”学派思想。庄子曾评价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根据日常的经验观察和抽象理论分析得出的某些论题,为研我国古代逻辑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世界逻辑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