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41411.html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群的邀请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入选
中国教育报年度教师喜爱的本书Top10
著名散文家冯秋子在《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编后记中写到:
像这一类话,在苇岸日记里出现过多次:“我用什么来迎接这新的一年的开端呢?”(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
仔细想想,不仅是苇岸,于我们任何人而言,以什么方式、哪种姿态来迎接新年,似乎都是仓促的。但是一年的起始又是那么容易,时间催化、推进着每一个生命,周而复始。这种循环在自然中更是如此,苇岸作为一个观察者,在他的日记中详尽地记录了个人对万事万物的体验和感触,持续14年之久,总量近80万字。今天我们再读苇岸,透过他的日记得以窥见那个遥远年代的细节和质感,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理性地面对我们眼下的处境,为我们提供一种面对未来的参照——感谢苇岸。
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
星期三,风,日温-1℃
常说万事开头难,但新年起始易。
醒来窗纸已白,每块窗玻璃上都开放着一片高粱林或苇丛,使人想起秋天的田野和池塘。冬天胖胖的麻雀,把头缩在厚茸茸的羽毛里,蹲在树枝上鸣叫,它们总起得很早,在半道上等着太阳,然后一块上路。等太阳也回窝时,它们便回来,在屋檐、畜棚、柴垛过夜。在睡觉前,它们总要聚一聚,把各自带回的故事讲一讲,告诉别人没有看到的事情,由于不讲秩序,外人看着它们就像在争吵一样。我很喜欢它们的颜色,这是北方冬天的颜色,它们是留鸟,从出生起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子。
我是昨天乘车回乡下老家来过新年的。夜像条黑布带系着昨天和今天,系着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六年。多么想一觉醒来看到窗外纷纷扬扬的雪呀,这个冬天刚刚下过一次小雪,那是像白纱巾一样还未蒙住大地的面容,走在上面还没有响声。想着雪就想到了走在积雪上,雪凹陷下去的噗噗的声音,这声音是美妙的,马车在街上行驶,积水碎裂的声音也是美妙的,薄冰因重压而迸绽的声音……
晚上,我走到村外,为了看看星空。无法辨认正在出现的哈雷彗星,北斗七星也看不出,银河西北东南方向倾斜地卧着。田野非常安静,我无法辨出声音是耳鸣还是天籁,总之它不间断地响在耳边。
一月二日
星期四,晴,无风
造物主使地球上有了生命,它使生命具备了得以生存的各种器官。人在具有生命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生物高级。
眼睛是认识事物、指引方向的,口是告诉别人,耳是被别人告诉的,鼻是交换气息的,下肢供行走,上肢供劳动,它们各尽其责,使生命平衡和谐生存延续演化。纪伯伦说,野蛮人从树上摘果实吃,文明人从商人手里买果实吃。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创造出一种自己身体之外的机器,来代替某种器官,这个时候人类就背离了养育他的自然,貌似获得了解放,实质为自己造出了枷锁,开始沦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了。
人类用机器代替了上肢的劳动,用汽车代替了下肢的行走,用计算机代替了大脑的计算,但能用一种器具代替耳鼻口的功用吗?也许将来可以。那样更可悲了,将是人类的灾难。
早有这样的想法,今天实现了,从小营步行返昌平。天气很好,气温有些回升。上午十一时出发,走在空旷的田间小路上,天空是灰色的,看不清远山,阳光也像被什么过滤了。我奇怪在冬天人都穿上厚衣服,树木反脱去了它们的衣裳。小杨树的皮肤很好看,像美国西部的花斑牛一样。在一个废弃的小场院,麻雀们聚在这里,这是食物基地,它们看到有人走来便一哄而起,落满了光秃的树枝,仿佛长上了褐色的叶子。我停住,远远地注视着它们,它们不愿人这样注视,警惕地飞走了。人怕人,动物也怕人。我看到了北方的留鸟,花喜鹊、灰喜鹊和其他一些叫不出名的小鸟。在空阔的田地上,它们愉快地叫着,不用听懂,便已感到很幸福了。
一月三日
星期五,大风降温
很意外,早晨被窗外的风声震醒,风力有七级左右,它的吼声令人想到这是一头凶猛的野兽。人们怕风更甚于怕雨怕雪,因为它使人沐浴在尘沙里。雪是可爱的,可爱的却不来。我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降好几场雪,孩子们可以打雪仗,滚雪球,到田里去抓野兔,带着一条忠实的狗,或在场上支筛扣鸟,不然在积雪上走,听脚下噗噗的响声,看身后留下一串脚印,非常幸福。近些年气候变化,冬天降雪很困难,几乎成为一种奢求了。只有风,仍然是常客,在四季都要光顾这个地方,但它并不带走什么。
蝇王
作者:[英]戈尔丁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龚志成出版时间:-7
任凭风在室外四下奔走,把沙土扬向天空,我打开戈尔丁的《蝇王》,看他的智慧,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进他创造的那个世界。这个令一些作家不服的英国人,用这本书拿来了一九八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窗外百米内有个建筑工地,我惊奇这样的大风,拔地而起的四层楼顶仍有人在工作,他们为了让楼房生长,竟和树木一样在露天不避风雨了。
(选自《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苇岸著,冯秋子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2月)
从“苇岸日记”中寻找做人作文的线索
北京市大峪中学郝全智
苇岸生前只出版了一部书,就是后来不断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大地上的事情》。写诗的苇岸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也找到了自己新的表达方式,也就写出了不同凡响的散文杰作。曾经的诗歌创作,磨砺了苇岸的语言,滋润了苇岸的心灵,所以他的散文,具有泥土般的朴实无华,也有田野般的丰富生动。语言清新,意味隽永。
阅读极具神韵风采的文字,我一直感慨作者只有这样一部书,真是太遗憾了,同时也坚信,这么有灵魂文字的作者,是不可能只有这样一部书的。果然,很庆幸,我又读到了他的厚厚三卷本的“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一读便不忍释卷。苇岸日记,堪称是“大地上的事情”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苇岸做人和作文的线索。
苇岸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从年到年生命的终结,他用心写了十五年的日记,90多万字。当我手不释卷、日夜兼程读完这些日记,仿佛跟着苇岸的步伐,又从年重走了这段历程。苇岸的日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留下了一个踌躇满志的文学青年到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的成长标本。翻开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日常的生活状态:他的工作和生活,参加昌平作协的会议,去王府井书店买书,欣赏交响乐,去远方旅游……他坚持不懈抒发他对故乡、童年和田野的深情,记下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思考和读书的心得。周末从乡下老家北小营村到昌平城里来回奔波的身影,他对祖父祖母的深情,他和诗人顾城、海子、骆一禾和芒克等诗人们的切磋酬唱。他的充满灵性的日记,展示了一幅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的社会生活全景图,记下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写作上的孕育和积累,他的随遇而安极简生活。就像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如此亲切温暖、生动和平凡,如此纯粹、向上和崇高。苇岸在日记中说白桦林“挺拔但不野蛮,朴实却不失伟岸”,正是自己“做个什么人的一种象征”。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从大自然中孕育出来的精灵。但是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日益远离田野、山川和河流。出于安全的考虑,家长和老师对于我们的学生们给予物质的厚厚包裹和观念处处设防,少年的身体囚禁屋檐下,心灵封闭于教室内,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孩子们和大自然的隔膜,麻木了神经,也蒙蔽了心灵。苇岸的日记,对于封闭在校园中的孩子,无疑有一种强大的唤醒功能。无疑,日记中的这些场景,都是对足不出户的孩子们的心灵冲击: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观察蚂蚁筑巢的三种方式,分辨麻雀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的鸣啭和叙鸣,聆听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幸福。写窗台上的群蜂,跟踪具有神秘色彩的猫头鹰,瞭望和大地一样颜色的野兔。他瞩目日落日出,拥抱初进校门的乡下儿童一样凌乱的初雪,描绘三月里满怀喜悦的乡下的人们。这大地上的神秘、奇妙和温馨,在作者的笔下氤氲而出,自然流淌。作者带着一颗爱心,张大惊奇的眼睛,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断唤醒久已沉睡的关于童年、故乡和田野的记忆,融化头脑里的坚冰和心灵的枷锁。
对苇岸日记的阅读,是潜移默化的美文熏陶。这最直接朴质的文字,写透了心灵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人怦然心动,读者惊叹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享受了文字的美妙,进入高远雅正的审美世界:作者写初雪,“在途中躲躲闪闪,畏畏缩缩,不知道在哪里落足好,整个行程都很犹豫。”;写春天的桃林,“还看不见一只蜜蜂,它们和我一样,在等待花朵开放,桃枝上干干净净,也许他们在考验春天的爱情。”写白桦林,“我曾想象着走在你们今夜摇曳的树林里,你们感动的向我撒下了落叶的泪滴。”……
带着惊喜的眼睛,追求丰沛的审美生活,是逐步建立意蕴丰厚的精神故乡的前提,更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苇岸注定要流传后世、感动一代代青年人的散文和日记,不过是苇岸诗意生活的日常记录。美文来自于他故乡山野的风霜,来自祖父祖母的骨肉之爱,来自故乡四季的流转,来自漫天雪花和万千鸟鸣。还来自他不断走向远方感受异乡、体会不同地域文化和结识远方不同的人们的情怀。
天才的文字,也是改出来的。苇岸写作很慢,一篇千字散文常常要浅吟低唱、苦斟细酌好多天,而且是在有大量日记和其他材料准备很充分的情况下。一旦投入写作,便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常规日记也要暂时停下来以免分心。所以他对自己从心里捧出的文字也就格外珍视,杂志编辑删换一个字,他都要写入日记,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每一篇作品都附着了他的灵魂。我们今天读他的自然天成、清澈流淌的美文,惊讶于语言的美妙精粹,往往忽略了这些文章艰难生产的过程。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年12月30日第二版《读书周刊》)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作者:苇岸;编者:冯秋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2
继散文家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之后,《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由苇岸妹妹马建秀集录、著名作家冯秋子整理编辑,14年日记历经20年编辑整理首次面世,展示“大地之子”苇岸的思想精髓及其写作背景。
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书名,来自他年4月14日的日记:“……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
苇岸日记从年1月1日记至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
苇岸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纯粹个人性事物,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与文学承载的可能,以及书写者气质、方式影响下的思想格局的探索融为一体,把认识世界、助力文明生态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些掘进的、尝试辨识前路的孜孜努力,在日记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此外还有苇岸非常节制,但仍自然流露的对于出生地和对于亲情的准确、生动描述,对于内心紧敛但是诚实的欢喜或沉重的表述。日记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有理性、有真性情,伸展出来日常中的人不平凡的日子,打开了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从中可以感受苇岸心智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他在普遍意义上的行迹和不同于他人的特立独行之处。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著;冯秋子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著;冯秋子编
苇岸日记从年1月1日记至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不践约书
张炜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诗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董其昌传
孙炜著
著名艺术家杨先让,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联袂推荐,著名艺术媒体人孙炜最新力作。一部个人传,一部晚明史,解密董其昌骂名背后的真相。随书馈赠特制6款纯宣纸精美藏书票。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
朱学东著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是一本兼具社会学、民俗学史料和文献研究价值的怀乡思故之作,是作者朱学东对江南故乡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场景的记录和回忆。
#我消失的影子
高博洋著
李敬泽、阎连科、双雪涛联袂推荐,蒋峰作序。现实与记忆虚实相映,真实又怀旧的庞大镜像,人物与心理的深入探索。扑朔迷离的往事中牵扯出三条惊险线索,他在寻找影子,也在重回现实。这是一部具有文学野心的小说,从时代的缺口直抵人心,挖掘灵魂深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保罗·策兰著;王家新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最好的里尔克
里尔克著;秀陶译
《最好的里尔克》是诗人秀陶所译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代表诗作选译集。本选译本之所以叫作《最好的里尔克》,在于译者译笔严谨,音律韵脚安排讲究,少有增减、切割、含混之处,读来确属各译家中之上乘成品。书中所选的作品涵盖诗人里尔克主要作品和名篇,令人喜爱的里氏作品少有漏掉。
#鳄鱼街
[波]布鲁诺·舒尔茨著;杨向荣译
布鲁诺·舒尔茨,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级文学大师,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被世界发现其写作的巨大特点和文学价值。本书收录了布鲁诺·舒尔茨存世的全部虚构作品:两部短篇小说集《鳄鱼街》《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以及集外的3个短篇,构成了一个个既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故事。中国作家黑陶以特殊方式,从翻译家杨向荣经典译作《鳄鱼街》中发现、提炼、致敬,创作出《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布鲁诺·舒尔茨诗篇》。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著
刘楠祺译;叶安宁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著
刘楠祺译;叶安宁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END●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半夏·与虫在野丨黑陶·“江南三书”中国册页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冯秋子主编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毛罗·科罗纳貂之舞山林间劳伦斯·安东尼格雷厄姆·斯彭斯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锦灰堆美人计樱花乱丨计文君·化城喻问津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收藏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丨汉声·松阳传家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