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624559.html很久不写文了,但这次拖延着工作也想八卦几句。无他,吃瓜带来思如泉涌,就算被删贴也要痛快两句。?今天,本应该是蚂蚁上树的大日子,凉凉了。谁的锅?嗯可以去看看新华社高水平的那篇高内涵的配图作文《话不可随口,事不可随心,人不可随意》:蚂蚁IPO之途中的各种操作,无论是强势作风、舆论掌控还是改名估值定价,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登峰造极。蚂蚁上树这个直播剧,比电视连续剧还上头,高潮当然是10月24日马老师在外滩金融峰会的劲爆演讲。?高潮就是祸从口出,就是一根导火索引爆了积攒已久的新旧势力对抗和大boss的决心。听来的瓜,高层本来打算立即回应,最后决定徐徐图之:一周时间后,先是央行、银保监、证监会和外管局四部委联合约谈,央行和外管局的出面实属罕见,同时伴随的是几大央媒舆论定调,以及当日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仅隔一日,上交所找到依据落实、港交所匆忙跟进,国际瞩目的A+H股IPO在临门一脚时叫停。?“有形的手”这样干预资本市场,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全球最大的IPO盛事变成最大的资本市场事故。即便有这般那般的国际影响,即便发行了那么多的新产品、聚集了那么大体量的机构和个人资金……sowhat,嗯得知道知道,蚂蚁马爸爸的爸爸是谁……?蚂蚁金服的措手不及,有图为证,肉眼可见的手忙脚乱:作为著名演说家,马老师的言论即便火力十足,也能得到一批支持者大力点赞,更有公关媒体“大智慧”的定调。但是呢,哪有那么多阴谋论,哪有那么多高瞻远瞩,膨胀就是膨胀,翻车就是翻车,这就是资本与政治在ZG的交锋结果。马老师无疑是伟大的企业家,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言论没有私心,没有个人立场。我这篇文写得,可谓损人不利己。作为蚂蚁诸多投资人中的小小一只,我应该像许多互联网从业者、投资方及相关利益体一样,为马老师的敢想敢言喝彩,为我们这笔翻了6、7倍的投资收益和奖金泡汤而沮丧……不过,投资人的职业道德,并不影响我另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和作为一枚普通人的价值观。?这样一个投资标的,在我心目中的观感是复杂的。当年最大的震撼,就是年支付宝的股权风波,太极高手马大师偷天换日,趁着大股东雅虎日薄西山,将中外合资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资产支付宝,悄然转入自己控制的企业名下。这种企业家对商业社会契约精神cll的违背,即便最终达成了事后补偿协议,也难以洗白。中国改革四十年,内部人控制的资产腾挪并不少见,不少企业家付出牢狱之灾的代价。而马老师的成功,离不开社保基金入股这一张投名状,以及其他不可说的入股投名状。?蚂蚁的高速成长,离不开资产证券化的高杠杆、银行机构的输血合作和政府低监管。而蚂蚁的业务扩张所带来的估值提升,又使得它能够运用每一轮融资,通过资本的纽带扩建一张国内和国际权力和金钱交织的巨大网络。作为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金服的股权炙手可热,并不是有钱就有资格买得到。每一轮融资,定价多少,给谁不给谁给多少,看谁和马老师的关系远近,看利益看影响力。蚂蚁的招股书中披露的境内外投资者就可见一斑,更不用提隐藏在交易结构之后的投资人。马老师和他的朋友圈垄断了蚂蚁融资和上市过程中对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权利,这是一块外人难以看清的利益输送机会,这也是炮轰所谓落后的金融监管的底气。?可以说,神速推进的蚂蚁金服IPO,就是一场资本的饕餮盛宴。某著名同类公司本来是H和美股同申请IPO,也曾被关照要给ANT让路,最终改道了美股。过去半年,关于蚂蚁的股份转让和国际配售,在投资圈热议不断。不仅国内投资人哄抢,更有不少欧美澳洲买家找货扫货;而另一方面,出手的也不少,个个都说自己有货,每一个的货都不能保证,而通道费、管理费、佣金、收益分成……各种狮子大开口,似乎抢到就是赚到。?资本太疯狂,也有某蚂蚁主承销商高层朋友私下劝我千万别配售,太贵。当然我也觉得估值虚高,高估值需要市场情绪加码,而终究不是价值承托。但架不住估值套路太惑人,舆论引导太振奋人心,我朋友圈不少人凑热闹,我也没忍住,抱着打一枪就跑、参与见证历史的心态,拿了个“小目标”的数字去打新。如此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如此大的国内外影响力,如果我是马老师,我也膨胀。?马老师激流勇退,顶着一堆国际头衔退休,修身养性当老师,本是难得的政治智慧。然而,湖畔大学经过5年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继长江商学院之后,中国另一个关系盘根错节的商会圈子。提出“未来的中国强企业中,应该至少有强出自湖畔大学”的构想,如果我是马校长,真的很难不膨胀啊。作为一家影响数亿人的互联网巨头,作为一位伟大的企业家,是不是应该站在更高的社会责任层面,而不仅仅考虑自身商业利益?当然,科技向善,任重道远,知易行难。?再回到“瓜”本身。马老师的言论确实有演讲家的口才,带着为国为民的战略高度,所有观点都符合蚂蚁集团的利益,选择的时间点非常妙,只是低估了大boss的底线和对国内外舆论压力的态度。如果说Anbang系、Tomorrow系是隐形的系统性风险,蚂蚁这样低监管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无论从规模、结构、业务,还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更是隐形的复杂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蚂蚁是谁?蚂蚁集团拥有银行、支付、小额贷款、基金、期货、保险代理等金融牌照,并正在组建消费金融公司。《经济学人》杂志称蚂蚁集团是世界上最全的金融科技平台:是ApplePay(离线支付)、PayPal(在线支付)、Venmo(转账)、万事达卡(信用卡)、摩根大通(消费金融)和iShares(投资)的结合,是在国际上找不到一家对标公司的特殊存在。?蚂蚁集团在上市前夕,一直叫做蚂蚁金服。从年到年,蚂蚁金服的营业收入翻了一倍,而估值却翻了七倍,最终IPO估值定格在亿美元。16岁的蚂蚁,其总资产是工行的1%,年净利润不到工行的10%,但市盈率却超过工行6倍多,由此,蚂蚁的市值一举超过“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银行股市盈率偏低,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新兴互联网科技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不断提升,且科技股市盈率高,也是全球主流。这一趋势自8年次贷危机、金融业在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遭遇更严格监管后,更加明显。所以,更名最直接的作用,是模糊其金融属性,用科技公司外衣、去套用科技股的高估值,卖出多几倍的价格。而更名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规避金融监管。作为金融科技公司,蚂蚁在本质上到底属科技,还是属金融?看看招股书上,蚂蚁自己的信息披露,让数据说话。从业绩来看,蚂蚁净利润的一半来自放贷业务。微贷业务的收入占比也超过支付业务。而花呗借呗这些消费贷平均年化利率,是在国家允许的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15.4%的红线左右,且很多用户属于次级信用,即是信用资质较差的人群。从业务模式来看。蚂蚁一直在舆论中给予自己的道德高度是帮助诸多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而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蚂蚁集团共计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中,超过80%是消费贷款,微小企业能用上的经营贷款总额不到20%。?而再从资金来源来看,蚂蚁集团这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资产证券化)。蚂蚁用自己区区几百亿元的资金,撬动起了几万亿元赚钱的盘子。先说资产证券化,阿里小贷将30亿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几年内循环了40多次,发放了多亿元的贷款,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风险通过层层产品设计转嫁给了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高利润留给自己。8年金融危机来自美国次贷危机,而将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扩散到全球的,正是这种债权资产证券化。由此,巴塞尔协议在8年之后更加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尤其是表外资本的限制。马云攻击的“老年人俱乐部”新巴塞尔协议,三大要点之一就是资本约束,这一大风险控制是金融监管的灵魂,也是蚂蚁真正的软肋。再说和银行的联合贷款。蚂蚁和银行合作方式就是,银行出大头,蚂蚁出小头,放贷利息七三分成,贷款过程中的风控由蚂蚁把关。蚂蚁万亿银行联合贷款的钱,和传统银行里的钱,都是储户的钱,用风控来保护百姓的钱,这一要求没有本质不同。银行既是蚂蚁的合作者也是其竞争者,而一边用着银行的钱,一边抨击传统银行的当铺思维,抬高自身的信用思维,这,怎么也不是个味儿。
金融科技和科技巨头,确实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带来了社会效率的提升,但蚂蚁的金融创新本身也没有其宣传的那么伟大的高度。
蚂蚁集团之所以能高速发展,从银行那里虎口夺食,核心优势并不是科技带来的大数据风控水平有多高,而是基于阿里经济生态的消费场景,这是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基因。互联网公司搞金融的,和金融机构搞互联网的,在过去十多年一直互相鄙视。?传统银行对金科公司的复杂心态,主要来源于两点,出身和例外。人生而不平等,出身决定起跑线。阿里的消费基因和腾讯的社交基因,所带来的超强用户粘性的线上金融使用场景,是传统银行羡慕不来、也不被监管允许的天然优势。而另一方面,蚂蚁们的迅速扩张,非常得益于其“低监管优势”的例外:做了银行干不了的事,赚了银行赚不到或不能赚的钱。中国的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包容,而这种包容并非纵容,某种程度上是给予蚂蚁们一定空间,去为整个社会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做探索和尝试,这一成功并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功劳或者某个公司的成就,这是时代赋予的套利机遇。然,高息高杠杆,最终是金融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实际上,无论是高杠杆还是高利率,蚂蚁的业务规模和实际盈利能力,取决于监管对它的态度,甚至可以说它属于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的状态。脱掉科技马甲,重新纳入金融监管,蚂蚁的赛道和规矩将彻底改变。可以预见,即便半年或一年后重新上市,蚂蚁集团的估值也会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对于传统银行的优越感,主要来自大数据风控能力带来的高效便捷。贬低银行的当铺思维,是抬高自身的信用思维,也是抬高大数据风控的作用和能力。但是,大数据风控背后的信用风险控制逻辑,和传统银行的风控逻辑,没有本质不同。而全球范围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可以消灭金融的风险,可以颠覆金融的本质。金融是特殊行业,收益归企业内部,而风险会外溢到普通民众。传统银行的风控体系是在监管监督下、历经百年多次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下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保护的是弱势民众,是储户的钱。正因为这种收益内部性和风险外溢性并存,审慎监管是国际共识。金融业不是零售业,蚂蚁不是淘宝,这不是简单的创新革命打破腐旧制度,在金融创新当中,监管是不能缺席、迟到和错位的。?而蚂蚁引以为豪的信用思维和大数据风险控制能力,是建立在海量客户隐私数据没有立法保护的垄断之上的。“‘数’可敌国的背后,都是时代的套利者。”蚂蚁的盈利,主要来自基于个人数据的放贷方式,蚂蚁的风险控制能力,就是每个消费者贡献的行为数据喂养出来的。但蚂蚁的大数据风控模式,是无法走出国门的。全球互联网主流严打的就是这种个人信用管理。数据垄断和科技垄断,导致对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失去保护,采集这种信息和犯罪行为类似,谷歌和脸书都面临相关挑战。?而蚂蚁的财富密码的另一把钥匙,就是放大消费主义、诱导超前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消费信贷可能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个话题在双11之前我们未完待续。?我们做投资,常讲价值投资,钱是没有高尚之分的,但“价值”有。在我的心里,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是数字。一家企业成就“伟大”,?离不开时代给予的红利。一家企业要最终成就“伟大”,也需要它自担时代的责任。?我的内心还是有向往,有着对一家伟大企业肩负更高社会责任、更大社会贡献的期许。留言^_^互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