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一周科技新闻

我们的饮食应远离这些不良的习惯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22024.html

●6月7日,国新办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白皮书介绍,目前,我国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同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中国疫苗如果完成研制和临床试验,在达到可以应用的时候,中国将把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年的77.0岁提高到年的77.3岁。《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个,床位.7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年6.03张增加到年6.30张。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18人。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农牧厅等部门获悉,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干旱面积超四成,牧区旱情严峻。据介绍,今年5月以来,内蒙古中西部降水稀少,旱情不断发展。进入6月份,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晴间多云、升温持续,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以上。截至目前,内蒙古干旱面积达44.36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5%。

●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会。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海南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他还指出,土地是有限的,历史上也有过教训,所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不能是单一的。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记者8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6月5日中午,该基地的大熊猫“园润”和“艾莉”各自诞下了一只雌性大熊猫幼仔。目前,两只幼仔身体健康,均能自主吃到母乳。其中一只体重达克的幼崽,是熊猫基地有记录以来初生体重最重的一只大熊猫幼仔。

●9日,据《健康时报》消息,最新出版的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马兜铃、黄连羊肝丸、天仙藤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穿山甲是全球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也被认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动物。据报道,目前已有临床实验证明,穿山甲的药用功效可被替代。

●9日,教育部发布年第1号留学预警,结合新冠疫情及近期在澳发生的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据中国农科院10日消息,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科研攻关的统一部署,按照动物疫苗生物安全管理和兽药评审要求,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各项工作。

●近日,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出现了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等觅食、追逐活动的景象。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祁连山区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藏野驴、藏原羚、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1日上午,国新办就水旱灾害防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透露,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共有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水利部派出6个工作组分赴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指导防御工作。

●据

中国探月工程,吴伟仁、于登云、孙泽洲等“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优秀代表,获国际宇航联合会“世界航天奖”。这是该奖项70年来首次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目前,“嫦娥四号”创造多个世界第一,是月表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探测器。

●11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专家来到山东泰安肥城市,对特殊用途小麦品种“山农糯麦1号”和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山农”两处试验田进行实打测产,结果显示:“山农糯麦1号”实打亩产.96公斤,创全国特殊用途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山农”实打亩产.87公斤,创山东省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纯科技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刘静教授研究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期刊《物理评论流体》上发表论文,揭示了液态金属导航波体系中的宏观波粒二象性——在导航波触发的液态金属振荡液池中,发生了量子化轨道现象及金属液滴追逐效应。这是科学家首次在液态金属宏观体系中发现类波粒二象性现象导致的液滴协同运动行为。

●6月7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环保技术中心团队在低温脱硝催化剂开发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分子筛的酸性对活性组分氧化还原性能的诱导作用,并揭示了活性位和酸性位“双活性中心”协同参与的低温反应机理。相关研究结果于发表于《自然》子刊《通讯化学》上。

●记者7日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获悉,我国研究人员日前利用星震学方法,认证了一个刚刚经过快速物质交流阶段的oEA型脉动食双星系统,美国天文学会会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目前,物质交流究竟如何影响双星内部物理结构和演化,还仅停留在理论模型探讨阶段。这一双星系统的发现,为现有物质交流理论提出了新的约束,对完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航天器进入火星轨道五年后,获得的数据终于让科学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张火星大气电流全景地图。这一成果推进了人们对红色星球的理解,开启了火星大气研究的新时代。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记者8日从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夏宁邵、李少伟团队发明了新型杂合组装技术,构建了一种能够针对多种型别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同时产生保护效果的“杂合病毒样颗粒”,与团队前期设计的三型嵌合颗粒技术相结合,有望研制出对多种型别HPV全覆盖的新型多价HPV疫苗。

●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jj/5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