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艺术·时代
THEEPOCHOF
ROBO-SAPIENSART
展览时间/EXHIBITIONTIME.9.26-11.15地点/VENUE中国深圳华·美术馆OCTArtDesignGallery参展艺术家/ARTISTS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迟世林、邓碧文、费俊、高峰、林万山、吕连涛、孟松林、邱宇、苏永健、王成良、吴梦诗、徐戈、夏国、许毅博、许仲敏、郑达、郑宏昌、周全胜、朱伊湄、张增增、张振、左暘01Team(ChenRongbin+LiangLianxi),ChiShilin,DengBiwen,FeiJun,GaoFeng,LinWanshan,LuLiantao,MengSonglin,QiuYu,SuYongjian,WangChengliang,WuMengshi,XuGe,XiaGuo,XuYibo,XuZhongmin,ZhengDa,ZhengHongchang,ZhouQuansheng,ZhuYimei,ZhangZengzeng,ZhangZhen,ZuoYang学术主持/ACADEMICDIRECTOR冯峰FengFeng策展人/CURATOR张海涛ZhangHaitao展览统筹/EXHIBITIONCOORDINATOR谢安宇XieAnyu策划助理/EXHIBITIONASSISTANT孟祥远MengXiangyuan展览简介
由华·美术馆主办,策展人张海涛策划的“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于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是华·美术馆首次以“机器人”作为展览主题,邀请23位(组)艺术家通过时代背景下对机器、机器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艺术化的呈现,运用智能机械装置、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对艺术和科技的自我生存感悟,以及人类对未来新的想象与认知进行表达。“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主题用间隔号相隔,不仅直接表达了展览通过艺术想象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意图,更能开放地启发四个词组之间新的关系可能性。此次展览所试图呈现的是一种艺术设计与机器科学相交融的新型艺术形态,也是华·美术馆关于未来主题的又一次探讨。机器是理性的产物,而艺术往往是感性的反映,两者关系既对立又存在某种关联,在数字时代来临的背景下,艺术家通过对机器人艺术语言的转换,催生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以及促进更多实验性的交流,也为观众提供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展览将持续开放至11月15日,欢迎前来观展。前言
生命是一个奇迹,文明也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直立人到智人,每一个阶段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对临界状态的一次跨越。现代科学认为,约距今7万到3万年前,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沟通,灿烂的人类文明由此启程。至于导致这次认知革命的基因突变之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同样让人类好奇又惶恐的是,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机器人是否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破某种临界状态后偶发类似的认知革命,从而使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甚至毁灭人类。在华·美术馆呈现的这次题为“机器·人·艺术·时代”的展览便涉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21世纪以算法主导的今天,生命科学认为生命就是用于处理数据的,生物体就是进行运算和做出决定的机器。它就像一则新的生命寓言,暗示了某种有机生命机械化的倾向。当人类如此解释生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试图超越其生化属性及物理空间的限制,对生命重新定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展览也在试图以机器人艺术的语言去勾勒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不断生长的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形状,进而探讨生命的未来形态与定义。机器人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只为人类解决工作、生活和医疗等现实问题,现今俨然已成为人类不断自我升级的工具。半机械人工程让人体结合各种非有机的机械装置,最大程度地超越有机化学的限制,以延伸乃至升级生物器官的各种能力。无疑,这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经济或科学技术的革新,也是一场思想信念的变革,一种新的机器人艺术形态由此而生。这是华·美术馆第一个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展览,展出了23位(组)艺术家的机器人艺术装置。科学是严谨的数据,艺术却充满无限想象。在一些科学尚无定论的问题上,艺术显现出它的活力和更多可能性。机器人艺术将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无形思考以艺术形式具象化,作品既是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的有形之物,又暗含着想象、冲突与实验。观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时,将不自觉地进入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作为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华·美术馆在推动设计的发展、交流和研究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