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北京几乎一天一场雨,其中不乏强对流的冰雹雷电天气,从气象上讲,北京通常从六月开始就进入汛期,但主汛期一般是“七下八上”,现在的雨从量级上尚未达到一年中的顶峰。到了雨季,大院儿里的植物们是不用为喝水问题而担心了,草木茂盛,欣欣向荣。但家里养花的都知道,相比于春秋,夏天反而是植物最难养的季节,潮湿闷热不透气很容易造成细菌对植物的负面影响,即便院儿里植物都是地栽比家里的盆栽好一点,但依然需要园林工人更多的细心和努力才能保证花草顺利度夏。院儿里的月季不知不觉来到了第二季盛花期,各色月季在经过春夏交替的第一花季的短暂修剪和休养之后,萌发了第二批花朵。如果养护得当,在北京的园艺月季们从5月到11月,是可以达到三次甚至四次花期的。之前我都喜欢把植物介绍完了再发院儿里动物的照片,今天因为说到月季了,那就提前发几张月季跟院儿里橘猫一起的照片吧。院儿里最腻人的橘猫,花色和走路的姿势,看起来就像只小脑斧,跟月季花一起,真应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情趣呢。当然,被撸翻在地以后,心中的猛虎彻底消失不见,只剩月季花了。继上周大院儿西门的重瓣木槿盛花之后,牡丹芍药园中心的木槿在这周也开了,这是一株更为标准的木槿,淡紫色的钟形花冠由单瓣的5片花瓣组成。这张的5枚花瓣更为明显了。木槿鲜艳的花冠,显著的雄蕊上布满丰富的花粉,这使得木槿是典型的以蜜蜂等昆虫为传粉对象的植物。再看看西门口的重瓣木槿,重瓣是植物园艺化的最典型的一个模式,许多单瓣的原生植物在经过数代园艺改造以后都会分化出重瓣的品种,这也展示了人类在于审美上对于繁复的旨趣。绣球也是经过长期园林驯化的植物,当然它本身也是一种好看又有些意思的植物,比如之前讲过,我们看到的引人注目的花球中绝大多数的花都是不育花,它们艳丽又宽大的“花瓣”其实是花萼,真正的花瓣是在中心小小的位置。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不育花真正的花瓣,以及退化没有繁殖功能的雄蕊和柱头,这朵还保留着雄蕊和柱头的形态,而有的干脆退化到只剩小小的花瓣。不育花的主要功能已经成为吸引传粉者,当然也有一部分功能是通过越来越夸张地发育萼片的美貌程度吸引人类这种大型审美动物,从而获得园林意义上的繁殖。凌霄花这周开放了,蚂蚁依然没有少。鸡蛋果(百香果)也是一种吸引蚂蚁的植物,不过它吸引蚂蚁的原因更加明确。那就是叶柄上的腺体,估计能分泌蚂蚁喜欢的汁液,但它通过叶柄上的腺体吸引来蚂蚁的动机是什么呢?保护还是传播呢?在我们受到的基础教育里,印象中传播花粉主要都是“辛勤”的小蜜蜂,但其实经过实际的观察,会发现蚂蚁是一种城市野花不可忽视的传粉力量。这种有着迷人蓝色的小野花叫做鸭跖草,在北京郊野和城市十分容易见到,尤其是水边更为常见,别看它好看,但是在农田里却是让农民烦恼的杂草。因为分节的茎加上叶子的外形,让它也被称作碧竹子、淡竹叶、竹叶菜,只是鸭跖草科的它跟禾本科的竹子完全两码事。而它漂亮的花序更为特别且颇为复杂,我们今天可以详细地聊一聊。别看就这么一朵花,其实是一个由佛焰苞状总苞片半包的聚伞花序组成,其中下方的一朵是不孕花,早落,上方3-4朵可孕花分期次第盛开,也就是永远看到的只有一朵在开放,先期开放凋谢结的种实都会藏在总苞片里,可能是保护得当,它的种子自播能力很强,因此极易繁殖。再详细说一下它的花,其实有三枚花瓣,但比较明显的是其中两枚像翅膀一样的蓝色花瓣,具有3枚透明的膜质萼片,在扒开苞片后会容易观察。鸭跖草花的雄蕊也很特别,上部3枚像蝴蝶状小黄花的是退化雄蕊,虽然有一点花粉但无法繁殖,我猜测这样的形状起到的是吸引传粉者的目的,真正具有繁殖能力的是它下方长长的雄蕊。这两张是把半包的总苞片扒开以后观察鸭跖草花的花序,可以看到不同发育程度的花。春天的时候就纳闷为什么院儿里没瞧见北京特别常见的通泉草,不过这周找到了。茄科的龙葵在院儿里长得哪儿哪儿都是,之前介绍的时候好多朋友留言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吃龙葵,我小时候在四川好像没有怎么注意到过,更别说吃过,因此今年打算成熟以后一定得尝一尝到底是什么滋味,会不会口味像它的茄科兄弟番茄。一串小果子,看上去真的就跟缩小版的番茄一样。成熟以后浆果的颜色会变深成黑色,目前院儿里已经有一些成熟到变成深蓝色,7月就有相当部分可以吃了。前两期介绍过的皱果苋,也在院儿里随处可见,有的植株发育得相当大,穗状的圆锥花絮也发育得蛮大。但是大部分植株还是较为矮小,皱果苋应该跟它属长苋菜一样能食用,无非可能就是跟大部分野菜一样,草酸过多,纤维粗糙,长老以后不堪食用。这种野草跟皱果苋混生在一起,一开始我还以为也是什么苋,一查资料,发现名字还真叫铁苋菜,但它并非苋属,甚至也不是苋科,而是大戟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可能仅仅因为外貌相似罢了。另外,大戟科的植物多有毒,野菜爱好者注意将它和其他苋属植物区分。铁苋菜也有它特别之处,它是雌雄同株同序的植物,也就是说花分雄花雌花但都生在同一植株同一花序上。雄花成穗状或头状,生在花序上部,下部则分布雌花。花序根部的卵形像叶子的部分其实是雌花的苞片(苞片原本就是叶片进化而成,所以很多苞片在外形上依然像叶片)。院儿里发现的铁苋菜的花序都还没有发育得很好,回头看到明显的再追加拍摄吧。同样一开始被我混淆的还有这种植物,它生长在人民中国墙外的地锦丛里,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地锦的花序,但越看越觉得奇怪,回去一查,果然是跟地锦同为葡萄科但不同属的乌蔹莓。吸引我注意的是它的花,虽然小,但是橙色和粉色颇为可爱。拍摄的时候橙色粉色的已经是掉了花瓣的花盘,肥肥的有4浅裂。橙色和粉色有什么区别待继续观察,因为乌蔹莓是双性花,也不存在雌花雄花在颜色上的区别。这是一墙茂盛的地锦,如果当中混入一株乌蔹莓,的确有点难以分辨。乌蔹莓跟地锦的最直观的区别还在叶片,比较容易区分。乌蔹莓的叶序成鸟足状5小叶,均有叶柄,而地锦是单叶,3裂掌型。五叶地锦5裂,倒是更加容易跟乌蔹莓混淆。另外看它的茎,从基部一直到枝端均为绿色,不像地锦,老枝都呈现褐色木质。这就进入到七月,年就过去一半了,大院儿的自然观察也快20篇了,一点点记录大院儿里的花草,记录同事们跟植物们的相处之道,算是今年上半年做的蛮有意思的一件事了。下半年,继续。本系列历史文章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2.26)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2)(3.5)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3)(3.12)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4)(3.18)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5)(3.26)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6)(4.1)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7)(4.7)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8)(4.15)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9)(4.22)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0)(4.29)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1)(5.13)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2)(5.21)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3)(5.27)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4)(6.4)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5)(6.11)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6)(6.18)物候
单位大院自然观察笔记(17)(6.25)魏尧
钱可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