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暂缓上市,究竟是因为什么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http://pf.39.net/bdfyy/

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昨晚发完文章正回复留言呢,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原定11月5日上市的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

港股那边也表示暂停上市,并退回申请股款……

上市前夜,春风得意的马云和他的蚂蚁集团先是被约谈,紧接着便被暂缓上市。

靠着蚂蚁上市,马云将重新坐回中国首富的位子,蚂蚁也将成为A股第一大市值企业。

而现在,一夜之间这一切好像要发生反转。

蚂蚁现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估值!

之前一直都是按照科技股估值的,所以能给那么高的价。

现在看来,监管层是打算把它打回原形,按照金融股来对待。

毕竟你主要是靠放贷赚钱的!

那么亿美元的估值,96倍的市盈率很明显是高估了。

这事可好可坏,看你怎么看了。

对股市算是利好吧,减轻了抽血压力。

肯定要按照监管最新要求,对业务和估值重新定位,大概率是要降的。

不过对中签的朋友就不太友好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资金还要一直被占用,不知道什么时候重启上市。

长远来看,也不算坏事。

50几天的上市流程对于估值几万亿的庞然大物确实短了些。

尤其是在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对估值和定位重新思考下,对市场和投资者来说都不是坏事。

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

今天我们就聊聊马云被约谈以及蚂蚁被暂缓上市背后的真相。

这其实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大家在看戏吃瓜之余也能有所收获。

顺便也给大家普及一些金融常识。

我们先来捋一下时间线:

10月23号晚,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大放厥词”:

"今天的银行仍然延续着当铺思想……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我们的金融还是‘青春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

演讲中多次强调金融创新,并主张放松金融监管。

这番言论自然引起了金融圈的普遍不满,随后也被各大官媒轮番炮轰。

时间快进到11月2日晚。

央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4部门对蚂蚁集团3位大佬。

实控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11月3日晚,上交所宣布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

整个过程衔接的非常顺畅,好像是因果关系。

但其实相比峰会演讲和监管约谈。

11月2日晚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才是蚂蚁推迟上市的真正导火索。

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对网络小贷业务的监管,很多地方甚至比银行要求还要严。

所谓网络小贷,是指有点闲钱的个人或企业,用自己的自有资金用于对外放贷的公司。

记住这点,蚂蚁主要就是靠网络小贷赚钱。

核心内容共三点:

1、对单个自然人的放贷金额最高不能超过30万,

或者不能超过个人近三年年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两者取其低。

2、网络小额贷款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

未经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业务;

3、杠杆规模不能超过净资产的5倍;

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可以说,这个管理办法简直就是为蚂蚁量身定制的。

在新的监管规定下,蚂蚁的小贷业务可能面临资本金不足、放贷杠杆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即使能补足资本金,放贷杠杆也要大幅下降,从而影响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监管要在蚂蚁上市的关键当口,发布网络小贷管理办法,约谈马首富?

正常情况下,像这类监管文件,在正式公布之前都会和系统内的机构交换意见。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先有了网络小贷管理办法,马云应该是提前知道了风声。

所以才在金融峰会上开炮,喊话监管。

没想到用力过猛,事情发展的方向严重偏离了马云的预想轨道。

本来可能在上市之后才发的意见稿,提前发了。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了……

大家都清楚,蚂蚁一直自称是金融科技企业。

但实际上蚂蚁的业务模式和传统银行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蚂蚁最赚钱的业务是消费信贷,本质上玩的还是吃利差的老把戏。

只不过是披了个科技的外衣,自己只输出用户和大数据风控。

资金端绝大部分由合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只有极少部分是自有资金。

赚着高利贷的钱自己还不承担风险,而且享受着科技企业的估值。

这么好的事谁不喜欢呢?

根据蚂蚁招股书,截止今年6月末,蚂蚁的信贷余额总规模超过2.15万亿。

其中1.73万亿是消费信贷。

这块业务非常赚钱,占蚂蚁利润总额的一半。

上半年,蚂蚁集团营业收入.28亿,实现净利润.23亿,花呗和借呗贡献了.69亿。

花呗本质上是信用卡,借呗本质上属于信用贷款。

然而蚂蚁在给用户贷款的时候,自己只出很少一部分钱,绝大部分钱都来自于合作金融机构。

一起联合贷款,这样蚂蚁就可以用很小的资本金,撬动巨量的信贷规模。

这样蚂蚁就等于把贷款坏账风险转嫁给了银行。

那么2.15万亿的信贷余额规模,蚂蚁是用多少自有资金撬动的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不到亿!

蚂蚁在财报中提到,放出的钱98%来自合作银行和ABS。

银行都是很惜贷的,像这种助贷业务不仅要求资产优质,还要有坏账拨备。

因此资金大头主要来自ABS。

这里就不得不给大家解释一个金融知识点了:证券资产化,又叫ABS。

就不读概念了,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借了支付宝1万元,支付宝对你享有1万元的债权。

正常逻辑下,支付宝把这1万块钱连带利息收回来后,才能进行下一次放贷。

但这个资金周转的速度是很慢的,严重影响了赚钱速度。

于是支付宝想了个法子,先用借款人的欠条去银行借2万元,继续放贷。

然后把这3万元债权打包成一个理财产品,吸引别人来购买。

当别人购买后,支付宝就顺利将这3万元债权变成了现金,再进行下一轮的放贷。

以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如果支付宝将这个套路循环10次,就相当于用1万元撬动了30万的社会资金。

以此类推,不停地放贷赚钱。

到了蚂蚁这里,则是用亿的资金撬动了1.8万亿的贷款。

而支付宝把这1万元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别人的利息,可能是年利率6%。

这个利率看着还不错,但跟支付宝对外放贷的利率差远了。

用过花呗、借呗的应该都了解吧,年化利率可能是16%甚至更高。

像这种两头都是风险,不管哪头出事大家都得一起陪葬。

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搞出来的。

不过人家可以转嫁给全世界,中国转嫁给谁呢?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知道最大的问题在哪了吧?

就是杠杆太高!

于是监管出手,对想玩这些套路的机构针对性做出规定:

降低杠杆,控制风险。

便有了:

杠杆规模不能超过净资产的5倍,以及联合贷款中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超过30%。

等这个方案落实后,意味着放贷将占用大量的自有资金。

按照蚂蚁现在的信贷余额总规模2.15万亿来算,蚂蚁需要亿的资本金。

如果不能补足,那就只有压降规模、降低杠杆或者改变业务模式。

这无疑会对蚂蚁造成巨大冲击,盈利能力削弱,估值也会下调。

现在回头来看马云主张放松金融监管,这本身还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

其实是不太合理的。

花呗和借呗都属于信贷产品。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基于信用,而不是基于实物抵押。

而我们都知道网贷用户实际上属于次级用户,就是不满足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

非贬义勿杠,杠就是你对。

但他们只能借到高息贷款,所以坏账风险也相对较高。

这基本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是银行对外放贷,要求提供抵押物,且审核特别严格,也依然存在坏账。

如果你认为支付宝通过大数据风控,能够有效避免坏账,那是想多了。

前两天还看到微粒贷因为暴力催收上热搜呢。

这里面不仅是坏账问题,还会衍生出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风险。

所以,金融监管的管控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尤其是民间放贷。

蚂蚁既想干金融业务有不想受监管,为了自身利益反向要求放松监管加杠杆。

像这种中介费自己拿,风险留给市场和社会的模式,必须由监管来看住。

这其实也给其它金融科技企业提了个醒,比如微粒贷、京东金融、陆金所等。

新规是针对全行业的,并不是针对某个企业。

必须加强自身风险管控,不要试图去挑战监管。

因为一旦风险爆发,不是单个企业能承担的起的,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18年的P2P暴雷潮还历历在目。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

对于监管加强金融管控和蚂蚁推迟上市,你是怎么看的,都来留言区聊聊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ly/10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