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见证的历史有点多,见证了人类防疫史、国际政治史(刺激的美国大选)、还有刚见证的人类金融史:蚂蚁金服被暂缓上市
这里给大家捋一捋被暂缓事件的正常时间线:
如果是按日期来算是这样的:
马云外滩讲话(10.24):
"今天的银行仍然延续着当铺思想……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我们的金融还是‘青春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主流媒体和金融大佬发言(10.26-11.2):
财政部部长邹嘉怡表示,“要建立、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光明网直接刊登标题为:《马云所言或未危言耸听却张冠李戴》的评论员文章,称马云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
人民日报主管的证券时报也同时发表了一篇题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的文章,直接抨击马云指出“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
然后是四部委约谈马云(11.02)
然后是网络小贷新规(11.02)
最终:蚂蚁金服被暂缓上市(11.03)
从日期来看好像是马云的发言导致后面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而且整个过程衔接的非常顺畅,好像是因为马爸爸喷监管所以导致后面的事情。但是,但凡有看过网络小贷新规的,都知道这是一个超级超级重量级的影响非常之大的新规,不可能不会和这个行业里的大佬蚂蚁金服通通气。
何况马云作为一个成功且很有情商的企业家,更不会无缘无故在外滩大会“狂怼”监管部门,当时之所以在峰会上“怒发冲冠”,应该是早已收到这个网络小贷新规文件。
所以按正常的事件时间线应该是这样的:
网络小贷新规即将推出-马云外滩讲话,希望借助舆论,讨论新规,最好是能调整新规-然后才是主流媒体发言-四部委约谈马云-最终导致蚂蚁金服暂缓上市。
我们看其实真正的导火索是网络小贷新规。
这个新规细则已经发过,如果真按新规执行,蚂蚁可以说是直接“凉凉”。
我们看新规重点说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重点一: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个直接影响了蚂蚁金服的收益率。
我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我芝麻分,想用借呗借1万块用,此时支付宝就和银行说,我这里有一个优质客户,芝麻分比较高,可以借钱给他,逾期风险很低,我们大数据算过的了,你放心好了
银行说,好啊。我们来合作。我出98%的资金,元,你出元,然后到时利息我们平分。比如利息10%,一人就是块。
支付宝说可以,我来负责倒流用户和风控技术。
两人一拍即合。刚好一个负责资金一个负责用户和技术,形成互补合作。
但是,眼下这个新规意见稿规定,蚂蚁(支付宝母公司)出资不得低于30%。这意味着,借给我的1万元中,超过元必须是蚂蚁自己出的。也就是之前本金块钱就能吃到块钱的利息,现在却要本金元,而分的利息还是元。
因为这块业务非常赚钱,占蚂蚁集团利润总额的一半。现在如果要出资30%本金,那么利润就会大大折扣,影响了收益。新规重点2:杠杆倍数5倍网络小贷新规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这个影响了蚂蚁放贷的规模。
这里就要聊到一个专业话题:证券资产化
蚂蚁在自己的财报中提到的,放出的钱98%来自合作银行和资产证券化。而此98%里的资金大头又主要来自资产证券化。这个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比如说你现在用了花呗1万块,采取的是分期还款的方式,但分期还款是要付息的。
正常逻辑下,只有你把这1万块钱连本带利息都还回来后,花呗才能进行下一次放贷。但这种效率太低了,你想如果花呗只有10亿本金。那么如果有10万个人用花呗,那就是10万x1万=10亿,10万个人一用花呗,那就没了。后面的人还需要用花呗怎么办?难道等着吗?所以这种赚钱效率也不行,规模无法扩大。
那这里就要用到资产证券化手段了,既然这么多人要使用花呗分期,那么就意味着每个月分期还款时这些人都要还本付息,那么此时马云的账上每个月都有一笔稳定的利息收入。
然后马云就把这个稳定的收益,打包做成债券、理财产品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告诉他们说:来来来都看看,我这里有个理财产品,利息是在4%到5%左右,非常稳定,大家快来买啊。
然后投资者交了钱,那么此时马云账上是不是又多了一大笔现金,然后把这笔现金又拿去放贷,放贷之后,又把下一批拿去打包成理财产品卖,又来一次资产证券化,现在马爸爸玩资产证券化,玩了几十次。。大家都很高兴,而且非常赚钱。
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卖出去以后,一是投资者在马云这里买了一个稳定的,4%到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二是马云也最高兴,因为花呗的利息在15%左右,而他卖出去的这些理财产品收益在4%到5%左右,中间自己赚有10%的利率差。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债券卖出去以后,他又从市场上融了资,又有钱借给更多的“剁手党”,然后可以继续做资产证券化,赚更多的钱。从年到年,蚂蚁花呗做了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你算一下,中间有10%左右的利率差,马云大概在这个业务中赚了亿左右。
而根据蚂蚁招股书,截止今年6月末,蚂蚁的信贷余额总规模超过2.15万,1.73万亿是消费信贷。而2.15万亿的信贷余额规模,蚂蚁自有资金多少呢?
不到亿!本金亿,但是却能撬动几万亿贷款原因就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循环往复了几十次。
这时,新规的这一招就起作用了: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也就是你如果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最多转4圈。10亿的净资产,最多只能放出40亿左右的贷款,不能10亿资产你搞个几百亿的贷款。
而过度的资产证券化是有风险的。
我们看90年代以后,美国的各大投行门,数学天才们设计了各种复杂的模型,开发了很多复杂的衍生品,对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一次、二次、三次的再证券化。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搞得有点像什么呢?像俄罗斯套娃,不断地套套套套套,但是里面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其实是个烂苹果。
由于贷款的人没有了偿还能力,这个时候利率一提高,他们就开始违约了。他们一违约以后,这种基于次贷的信用产品、衍生品一下子就丧失了流动性。多家经营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倒闭,在市场上,就开始出现了恐慌出逃的局面。贝尔斯登倒闭了,雷曼兄弟破产了,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次贷危机就此全面爆发,并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慢慢地我们就意识到,作为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肯定是中性的。在运用的过程中间也要注意控制它带来的风险。
所以此次监管新规,你说应不应该让蚂蚁暂缓上市,重新评估呢?
如果是站在监管角度,监管代表的是更广大群众甚至是国家的利益,而尤其是金融领域,更是出于要尊重规则和市场规律出手监管。
而如果站在马云的角度,你说他应不应该在外滩讲那些话呢,他代表的是身后投资者或者自身的利益,但网络小贷新规一出,打击的必然是自己的核心业务,蚂蚁金服也最赚钱的也就是花呗借呗,也因此会导致蚂蚁的盈利能力大幅压缩,本来万亿的估值,可以比肩茅台,如果真要按规定整改,恐怕实难撑起来了。所以马云外滩讲话大家都说他是敢说敢做,敢于创新思考未来,实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希望靠舆论让大家一起讨论网络小贷新规,希望能调整新规,但眼下没想到,监管没变,更加严厉,导致上市暂缓,目前这个结果相信也是马爸爸无法预料到的。
最后,不管故事最终如何,在.11.3我们真的见证了这部金融史,我们几亿人都在使用着支付宝,还有花呗借呗余额宝,而支付宝的母公司确实带来了很多创新,从光芒万丈,全民打新,战配基金,到现在上市暂缓,但并不是暂停,而创新和监管也在此事件相互博弈,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会达到平衡稳定。
专注金融领域信息解读、希望写的内容对你有用
扫码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