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乾隆最潮,欧阳修

如今,戴眼镜的人随处可见。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超过4.5亿,9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它意味着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近视。科技的发展,也给近视人群带来康复的希望。各种矫正手术可供人们选择,眼镜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感叹的同时,很多人也会有疑问,古代人若近视了会怎么办呢?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长期以来,它是底层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书读得越多,近视的概率越大。古代中国以传统农耕文明为主,很多朝代都没有眼镜,医疗水平也较为落后,一旦近视则相当麻烦。事实上,我国古代人也少有近视。首先,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少之又少,能够坚持不懈读书十几年的人凤毛麟角。其次,古代并没有如今这么繁重的科目,也没有电脑、手机等消遣娱乐,这大大降低了古人近视的概率。与现代人不同,古代文人与自然很亲近,挑灯夜战的也只是少数,所以他们的视力远好于现代人。电子设备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但这不代表古人就不近视,我国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是“近视眼”。根据考证,眼镜在元朝传入中国,明永乐至万历年间才开始进入百姓生活。但欧阳修是北宋人,他就没有福气享受眼镜的便利。但欧阳修自有一套,毕竟他是大户人家。欧阳先生近视后,其“看书”主要靠书童朗读,“人工电台”成为欧阳先生继续深造学习的主要途径。至于日常生活,欧阳家不缺仆人,虽然多有不便,但在仆人们的精心照料之下,欧阳先生倒也过得有滋有味。欧阳修明末才子祝枝山也是高度近视,他只有拿在手中的“一片镜”,俗称“单照镜”。因为没有眼镜架,便利程度不如如今的放大镜。近视者行路,见蚂蚁摆阵,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掬之不起,乃叹息曰:‘可惜一条好线,毁烂的蹙蹙断了。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这是古人对近视人群的戏谑,虽然近视是“贵族病”,但这阻止不了人们的调侃。现代人扮演的乾隆曾有清朝官员因为近视,没看清对面向其打招呼的上级,被认为不礼貌。后来此人羞愧难当,竟然选择自尽。戴眼镜不礼貌,不打招呼也是不礼貌,这也苦了这些古人们。在眼镜开始普及之后,仍有部分人拒绝眼镜。很多人认为戴眼镜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乾隆皇帝就很例外,他可谓是相当时髦。据史料记载,乾隆共有眼镜35副,放置在宫殿各处并即兴而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与古人相比,我们面临近视时有更多的选择,且习以为常。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糟蹋”自己的眼睛,适时给自己的眼睛放松,这尤为必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zz/12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