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威瑟:无论麦格雷戈需要什么样的优势,在拳台中怎么能更舒服,我都愿意满足他
嘴炮:我要和你打MMA
梅威瑟:爸爸,我认怂
上期我们刚讲完比赛前运动员会不会特意禁欲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去打比赛,然后“世纪大战”前梅威瑟就发表言论:“我不会去碰女人,男人的欲望就是战斗力,我会把我所有的力量都发泄到麦格雷戈的身上。”
看来禁不禁欲还是取决于自身对比赛的一种态度。
?点击回顾上期“禁欲”科普?
面对“世纪大战”意料之中的结果,支持“嘴炮”的MMA粉儿,与支持不败拳王梅威瑟的拳击粉儿,又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有人说“嘴炮”输就输在跨界上;
有人说梅威瑟很心机婊,利用规则习惯间接诱惑“嘴炮”。
不过那些把锅推给“跨界”的也只能把这当做一个借口,毕竟一开始这个比赛就是这样的规则,那就不能拿“跨界”规则说事儿。
假如俩拳击大佬在台上抡拳,嫩们两界粉丝还有这么大兴致来谈论这次比赛吗?相信梅威瑟进了八角笼的战绩也不会很好看。
抛开规则不论,对于MMA和拳击两界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在赛前也引发了一波讨论——那就是拳套的佩戴。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拳套那点儿事儿。
拳套的由来
先从拳套的简史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这不是讲故事,是真事儿),在刀剑尚未出世前,除了石器棍木,拳头是最好的自卫方式,而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推移,这种最原始的拳头作战逐渐成为一种比赛方式——拳击。
最早的拳击运动是赤拳作战的。俩人站那“哐哐哐”砸拳,想的是怎么能把对方干趴下这条唯一真理,结果一场比赛下来犹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而且还血腥。
有种说法:早期的拳击比赛,就是原始的MMA
这个时候一个叫杰克·布劳顿的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在拳击比赛中戴的手套——拳击手套。
拳套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拳手在出拳时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从而减少了血腥场面,成为拳击史上文明进步的象征。
到了年,“昆斯伯里规则”的制定,则标志着现代拳击逐渐成为一种规范性的运动,而在规则中就明确规定:拳击比赛中,拳手必须佩戴拳套,以保证比赛更规范。
昆斯伯里:拳击规则的制定者
作用
拳套的作用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打伤对手?
赤拳出战其实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人的手骨比头骨要脆弱的多,大力出拳时挥在对手的头部,很有可能造成出拳者手腕扭伤、骨折。
年,“拳王”泰森与一位拳手在赛场外发生纠缠,依泰森的暴脾气肯定是逮谁揍谁,这位小哥很不幸的挨了拳王一记重拳当场昏厥,而泰森也因掌骨骨折不得不推迟当时的比赛。
拳击比赛中,因手部受伤、骨折导致比赛无法进行的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就造成拳手出拳谨慎,在比赛的技术上也更加局限。
而拳套的出现,让拳手在比赛过程中不需过多考虑发力程度,促使他们能发挥更多的组合技术,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也使比赛节奏加快了许多。
不过拳套除了保护手腕及手部关节,还具有相当的威力。
拳套的拳峰是由一种填充材料组成的,这种填充材料使拳套富有弹性,在击中对手头部时会给对手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幅度。
人的大脑在颅腔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当受到撞击后大脑核心部分会撞向颅骨(通俗点讲就是脑震荡)使人暂时眩晕,这就是KO的根源。
由此看来,拳套虽然一方面减少了“外伤”的血腥画面,却又在另一方面加强了“内伤”的可能。
尺码
拳套的大小是按照盎司来计算的,盎司是重量单位,1盎司约等于28克,拳套的大小有8-20盎司7个级别按不同重量来划分,而拳手的体重决定了他用哪个级别的拳套。
一般作为被挑战的一方,有权决定比赛的体重级别,比如被嘴炮挑战的梅威瑟,在一开始就要求比赛在超次中量级中进行。
梅威瑟这样选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应该取决于这个级别中最小只能选用10盎司的拳套,这样会更有利于防守。
对于常年在八角笼里奋斗的麦格雷戈来说,他平时常用的只有4盎司的分指拳套,10盎司与4盎司相比,除了厚重外,进攻体验也是不太一样的。
年有学者做过一项实验:让两个学过一点拳击的学生戴上装有加速计的头套,然后再戴上不同规格的拳套对打,以检测不同重量的拳套对出拳力道有什么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6盎司的拳套,实验对象出拳速度要比使用16盎司的拳套快2.7倍;
使用8盎司拳套,实验对象出拳的力道(即对方头部被击中后的加速度)比使用10盎司拳套高40%。
2盎司的纠结
拳套的大小取决于内在填充物的体积,盎司数越大内胆越厚实,拳套内部空间也越大,保护性相对来说也会越好。
但拳套越大出拳的力道所受到的阻力就越大,出拳速度和力道就会减弱。
使用10盎司的拳套在出拳速度和力道弱化后,对对手造成的伤害相对于8盎司的拳套就小很多,MMA拳套的杀伤力就更为明显。
一篇刊载在学术期刊JournalofNurosurgry(《神经外科》杂志)上的论文指出,使用MMA拳套,拳头的“动能转化明显更高”,“角速度和角动量转移显著增加”。
通俗点讲,就是拳套越小越薄,杀伤力越大,拳套越大越厚,防护保护性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