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为地球变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些通过各种努力积攒能量的“支付宝”宝宝们觉得特别骄傲。
我也是每天通过走路,骑单车,叫外卖不要餐具等等环保行为换取种树的能量。但有时候不太爽,因为我不会掐着时间收掉能量,就会被偷掉特别多;最近又有了运动的路线功能,我已经开始走全程公里的“北京五环线”了,步数换成计时的宝箱,还是会被人偷走。
啊五环,真的很长啊!
感觉很心疼,还有点气呼呼,所以我很羡慕那些给能量加个保护罩的宝宝们!不过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偷偷就算了。
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们会掐着时间收能量吗?如果会,为什么呢?
你们被偷掉很多能量什么感觉呢?
你们偷其他人的能量什么感觉呢?
我采访了一个朋友,她总是后来居上,路线比我晚加入,现在运动币却比我多很多。蚂蚁森林能量也比我多好多倍。
我说“你那么有空吗?到时间就收。怎么做到的?”
她讲了一些她收能量和偷能量的动力。然后我做了一些分析。
第一,她觉得这个事情是在做好事。
比如通过路线兑换运动币捐球场,她说:“如果明明有几千步可以走路线然后兑换,我却没有点,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既然不花我的钱,就通过已经走的路兑换运动币做点公益,我就别偷懒了。”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动机,我们不能像大佬一样花钱大手笔地做公益,通过每天的努力做不花钱的公益,真的是很好的理由,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效果,沙漠变绿,孩子有球场,有学上,生病有钱治(喂小鸡游戏的捐赠),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可以贡献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她觉得这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要拿在手里。
她说:“可以得到的资源,希望都能利用起来。如果我不放心上,在我眼里对于这个机会我就在浪费。”
资源的范围特别广:人、物,有形的、无形的,急需的、储备的,有很多分类。但是资源的共同点是有用,不管是现在有用,还是将来有用,一定要用得上。没有用的东西是不能叫做资源的。
就像我们有时候逛商场会碰到免费送东西,老人家可能更喜欢领这些免费的东西,其实也不能说是捡便宜的行为,大家认为领到的这些免费的东西是某种资源,可能用得上。资源是不允许被浪费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会在意这些资源,也可能是要评估一下收益,我去领这个东西花的时间是不是值得,如果为了获得这个资源,而要付出自己更多的资源,可能就不会去费力获得了,除非你为了别人去做,或者这个东西对你意义重大。
第三,通过收能量的行为体现控制感,避免焦虑,获得安全感。
既然是资源,人们就会害怕失去。她说:“潜意识里失去机会让我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希望能多去争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防患于未然。”
如果不去收能量,不去偷能量你会失去什么……其实收能量、拿运动币背后是有焦虑和恐惧,也是一种失控。偷别人能量和箱子里的金币和怕失去机会是一样的道理。
心理学上有个“损失厌恶”理论,就是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损失带来的负面感受远远超过获得。捡了10块钱未必有多开心,但是丢了10块钱的感觉会很不舒服,也会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
那么,既然能量和运动币是我的,我就得控制好,不让别人偷了去,还要尽量偷别人的,获得更多收益,才能让我感到安全。但是也容易走向强迫行为的极端,不及时收就不舒服,收了才能缓解焦虑。
第四,通过种树、捐赠等行为达到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
“我有成功的欲望,就要有相应的行动。哪怕就是个游戏,也不能输。而且,我也不在意证书有多少个,我就想种胡杨,所以就攒着。”
这一点和每个人的个性会有一些关系,争强好胜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想赢,游戏也不例外。我就不是个好胜的人,所以很不在意游戏输赢,单机游戏我也很容易放弃,同时我也在评估游戏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否能够让我获得成就感,答案是不能,还浪费了时间,所以我就不玩游戏了。
捐赠是一种助人的亲社会行为,人类有亲社会行为的基因,这是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因为亲社会能够促进生存和增加繁衍几率。从互惠的理念来看,亲社会行为也有利于我们自己。捐赠也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比如我每次献血之后会很快乐。而且相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会更喜欢我们帮助过的人(认知失调理论,如果我不喜欢ta,我为什么要帮ta,所以要在心理找理由,避免自己失调)。
所以有快乐,有成就感,这个事情就值得做。而且有些人实现自我的途径就是帮助别人,比如特蕾莎修女等有大爱的人。
最后,偷能量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比如“关系不好或我不喜欢的人我不偷。”,我也是一样的态度,偷你的能量也是看得起你呢!
还有呢,“如果偷得太多,我会象征性的浇一次水,比如一下子偷了人家六七十克,我觉得有点过分了,就浇水。”
“拜托,你偷我好多,可没见你给我浇过水啊!”
那么你偷人家能量是什么原因呢?
JasminZw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