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22个团作战,为何叫百团大战打了胜仗

众所周知,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发起的最大规模主动进攻。

我军取得的灿烂胜利成果,不仅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顾名思义,百团大战有上百个团参与作战。

但其实一开始,百团大战并不叫这个名字。

它被称做“破袭战”,兵力也仅有20来个。

而百团大战这个名字,还是开战斗两天后彭德怀定下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命名由来,大战在即

年8月20日,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突然从称霸中国的白日梦里被叫醒。

只见那双阴鸷的眼睛瞪过去,士兵被吓得话都说不利索。

“长,长官不好了,八路军他们发起进攻了。”

闻言,多田骏眉头都没有皱一下,狂妄地说:“有什么可慌的?他们这次又偷袭哪里,来了几个人?”

“起码有十几万……山西、河北,还有……”

士兵话未说完,多田骏腾地一下站起来。

他脸色大变道:“不可能,绝不可能!八路军怎么可能搞全面进攻?”

一时间,整个日军司令部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

多田骏

他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还是如此措手不及!

同一时间,情报被呈到蒋介石案头。

这个消息亦叫老蒋瞠目结舌:“好你个共产党,竟然不声不响从3个师扩大到百团规模?”

显然,不论日军还是国民党都没料到,八路军竟发展得如此壮大。

两方阵营自然越想越心惊,越想越愤怒。

毕竟在他们印象中,八路军不过是一群搞小规模骚扰作战的老弱残兵罢了。

自年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成为主战场。

中共的处境愈发艰难起来。

当时,蒋介石在日本的诱降政策下,动摇不定。

他不仅停发了八路军军费,更是屡屡制造军事摩擦。

其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八路军打退后,又贼喊捉贼,从舆论上污蔑中共“不打日军,专打友军”。

而日本方面,则对八路军实施愈加紧逼的“囚笼政策”。

从年初,日军就开始在华北疯狂筑路挖沟修。

目的是建一张交通巨网,活活困死八路军。

不得不说,这一招颇有成效。

一年多时间,日军建立了几千个据点,上万个碉堡,铁路公路更以千里万里计数。

如此一来,八路军的生存空间便被不断挤压。

最终,一行人在华北只剩下几个穷乡僻壤作根据地。

那段时间,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们看着地图上日军交织相连的交通线,心焦不已。

众人常常围在一起谋划对策。

终于,他们达成一致:应该搞一次“大破袭战”,撕破敌人的囚网,同时遏制蒋介石投降倾向以此粉碎国民党的造谣。

只是,具体该怎么做呢?

经过多日的思考,彭德怀将目光转向日军的一条交通线——正太路。

日军在华北有7条铁路。

正是它们构成了围困八路军的囚笼。

而正太铁路处于囚笼的中心。

它连接着另两条铁路,横贯太行,勾连河北与山西,十分具有战略意义。

显然,如果能一举毁坏正太铁路沿线的车站、隧道、桥梁、据点等,那么便会给予敌人惨痛的打击。

不过,要想完全破坏正太路还必须割断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才行。

否则日军一呼应,八路军便成瓮中之鳖。

沉思中,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彭德怀脑中诞生了。

他决定让聂荣臻与师帅20余团去破袭正太铁路,贺龙师则去破袭其他交通线,阻止敌军增援。

计划既定,彭德怀迫不及待下达了战役部署。

此战由他亲自指挥,各部统一发起进攻。

年8月20日晚上8点,随着彭德怀一声令下,在敌后战场上等候已久的八路军刹那间如猛虎下山,冲向敌军的主要交通线……

一千多箱炸药的爆炸声在铁路沿线此起彼伏,直接把日军轰懵了。

到处都是八路军,他们根本无法及时调兵增援。

两天后,正太铁路已经完全瘫痪。

听取战况汇报的彭德怀与左权喜不自胜。

然而更令他们惊喜的,还是那多出来的近4倍兵力!

王政柱

当时,作战科长王政柱汇报的音量都比平时大了几分:“正太线30个团,平汉线15个,同蒲线12个……”

当听见参战兵力达到个时,左权与彭德怀已从惊愕变为狂喜。

按理说,战前筹备时,彭德怀只是叫聂荣臻出10个团,刘邓出8个。

其他部则没明确要求,但他预想的是22个。

不料,彭老总真是大大低估了众人的抗日热情。

彼时,除了八路军正规部队的积极参与,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

他们实在受够了日本鬼子的气。

一听八路军要打鬼子,众人纷纷拿起武器跟着部队一起冲。

而日军因措手不及,表现出的一片混乱,又使大家看到更多战机,促发更多军民的加入。

最终,八路军参战总兵力达到个团,约20万人。

得知这一消息,左权兴奋极了,又让王政柱再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看看是否还有漏报。

这时,彭德怀却打断道:“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都叫百团大战好了!”

百团大战就此定命。

只是,这场战斗才刚刚揭开序幕。

接下来,它将挟带更加暴烈的霹雳,轰动整个华北战场。

历史证明,若非这次发动全面进攻,八路军的实力不知还要隐藏到几时。

如果说此前日寇和蒋介石都瞧不上八路军。

从那一刻起,共产党已让他们如鲠在喉。

浴血奋战,不畏生死

百团大战从年8月20日起,至12月5日结束,历时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已经知道,是搞交通大破袭战,重点是摧毁正太铁路。

当时,聂荣臻率晋察冀部队破坏正太路东段。

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攻进了晋冀交界的险要隘口娘子关,袭击了日军的燃料基地井陉煤矿。

另一边,刘邓指挥师破坏了正太路西段,先后攻克了芦家庄、和尚足等据点。

而贺龙的师等部队在其他据点和交通线阻止敌人增援。

与此同时,根据地军民也冒着枪林弹雨进行了疯狂的破坏。

20天的时间,众人不仅使正太路陷入瘫痪,平汉、同蒲等铁路及公路也被切断。

可以说整个华北的交通线都陷入瘫痪。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盛大的成果,一个原因在于与敌人相差无几的兵力。

在作战境内,日本守备兵约共20余万,伪军15万。

八路军参战团个约20余万人,加上地方民兵,兵力也就大约相当。

其次,习惯了八路军小股部队游击作战的日军根本对共产党这种打法无所防备。

没多久,他们就完全乱了阵脚,惊慌之下损失惨重。

见状,彭德怀把握空前壮大的形势,一鼓作气,下达了第二阶段的任务——猛烈扩大战果。

收到命令后,各路八路军继续破击交通,重点攻占据点,展开攻坚战。

一行人先后发动了涞灵、任河大肃、榆辽等战役。

虽然我军攻下多个据点,破坏了敌人的“囚笼”。

但毕竟装备悬殊的现实摆在那里。

众人实际歼敌数量并不多,反而付出很大的代价。

不仅如此,当日军逐渐从慌乱中回过神来,等待八路军的将会是前所未有的疯狂反扑。

很快,日寇一边抢修交通,一边集中兵力,并从华东、华中调兵回援,对各个根据地展开灭绝人性的“三光扫荡”。

因而,我军在第三阶段的任务便是反“扫荡”,坚决消灭来犯之敌,实行广泛的游击。

这一斗争持续了整整两个月。

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当时,我方根据地本就偏远贫瘠、交通堵塞。

运输补给成了最大的困难,不少部队几天都无法吃到一顿饱饭。

更别说装备弹药。

在敌人报复性猛攻下,很多人伤痕累累,甚至流血牺牲。

但即便如此,全体将士仍然士气高昂,誓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更加令人动容的是,根据地的老百姓也毫不退缩。

他们一起动手支援八路军,用竹篓帮助运送弹药物资。

如此看来,百团大战不止百团,还有千万人民。

它也不是由某级机构发起的任务,而是华北全体将士自发参与的结果。

敌人的炮火再猛烈,也打不倒中国军民奋战的决心。

当时,有位老兵从腹到脚都裹了纱布,鲜血直往外渗,还能笑着说:

“伤好了还上前线,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誓不罢休!”

到12月初,八路军共进行了次战斗,消灭了个日伪据点,伤亡日、伪军2.5万余人,俘获近2万人。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最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百团大战给日本华北方面军造成极深重的阴影。

直到年下半年,日军都还在警惕八路军发动第二次百团战。

因此,日军收敛了在华北的军事行动,还放弃了从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改为从东向西。

这可说是百团大战最重大的意义。

如果按其原先路线,日军必然从华北平原南下。

这样一来,长江下游的中国军队就无大后方可退,也就打不起持久战了。

而日本人之所以改变策略,便是因为卫立煌的中条山根据地与中共的敌后根据地都在山西俯瞰着华北。

百团大战彰显出的八路军实力,令日本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否则他们一旦南下,后方补给很可能就被切断。

此外,百团大战给全国军民注入了一针给力的强心剂,打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传言。

连蒋介石佩服得公开致电嘉奖百团大战的胜利。

然而,百团大战的辉煌却是由17万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撑起的。

因此在事后,该战也招致了诸多批评。

至今人们对此战的评价仍莫衷一是。

03毛主席的批评

年,中共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

百团大战就受到了许多高级干部的指责,连毛主席也在会上给予了批评。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一开始,毛主席从全局着眼,是不主张当时就发动作战的。

早在年4月1日,朱德、彭德怀就已经正式签署作战命令,拟于4月10日开始统一行动,并发报延安。

然而,毛主席在第二天发来急电,告诉彭德怀目前延安形势严峻,应先巩固中央,将主力用于对付国民党即将发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彭德怀的计划便就此搁浅了。

看起来,这一时期八路军的矛头似乎都对准国民党。

但实际上,彭德怀也一直没有放弃谋划华北。

终于在8月8日,彭德怀再次下达了“战役行动命令”,并将战役计划发报延安。

然而,中央和毛泽东还未回电批准,8月20日,战役已经按计划发起了。

对此,有人颇有微词。

但其实按照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来看,也无可厚非。

后来聂荣臻说过,军委是不会反对破袭交通线这种日常行动的。

不过,不反对并不代表没意见。

作战计划没有问题,开战时机却不为毛主席所乐见。

当时,中央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因此对华北来说,应在巩固中求发展,而非贸然行动。

然事已至此,毛主席还是给予了支持,并在看到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后兴奋致电祝贺。

主席称它“有打击了敌人、鼓励了人民、孤立了顽固派的伟大意义“。

可见,中央和毛泽东对百团大战的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

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它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

彭德怀在《自述》中也总结了百团大战的问题。

首先是对日军的行动估计失误,而过早发起战役。

实际上,在战役发起前不久,日军打通了粤汉路。

这步计划其实是为太平洋战争铺垫。

因此,我军若再熬上半年,等敌军兵力分散,再发动作战,效果就会更大。

而且损失也会更小。

其次,对敌我实力差距的估计不足。

我们发动的大举进攻并没达到使华北连成一片的效果,后方补给也无法支持长期作战。

且第二阶段急着扩大战果,跟敌人据点死磕,消耗了过多的有生力量。

再者,这次战役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力量,使日军抽调了1个师团回来“大扫荡”,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牺牲。

最后一点,也是毛主席非常不满意的一点——对百团大战的宣传。

这次战役本是对主要交通的破袭战。

后来热情劲过头了,调动的部队越来越多,对外宣传就成了“百团大战”。

这样宣传,暴露了我们的力量,会引起中共受日、蒋两方防备的严重后果。

所以在百团大战结束后,毛主席特地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

此举便是利用大战声势,震慑国民党发起新的反共高潮。

后来,日本对八路军进行大围剿,国民党灭共之心也更加坚决。

我方根据地急剧缩小,粮弹物资的极度贫乏。

其困难的程度,今人难以想象。

其实,百团大战和任何一场战役一样,都存在无可避免地牺牲与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其功绩与为之付出的艰辛。

只能说,对错功过就交由历史裁断吧。

结语

从抗战的终点回望,百团大战的成果大于缺陷,且值得人们的敬意。

在中国抗战史上,它值得留下光辉的一页。

毕竟战争是无情的,而人是炽烈的。

比起百团大战胜利的结果,更有意义的是我军全体将士所迸发出的最大之决心与再接再厉之精神。

这是最值得中华民族弘扬的民族精神,因此百团大战才能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dc/12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