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难以共情的纪实文学岂不怀归

先说读后感:本书在文学性上没有价值——流水账式的描写,事无巨细的群像刻画,几乎就是日记的誊抄;本书在纪实性上让人难以共情——高高在上的写作姿态,全篇充斥着对“三和青年”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的审视与质疑,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体现;同时,没有对“三和青年”这一群体出现的根源进行探究,提出的解决之道更是漠视其生存与价值。《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的豆瓣评论中,多人提到《人行道王国》一书,书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充满了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与尊敬。《三和青年》写的确实是另外一个世界,却是两位作者加工、推测的世界。

岂不回归——三和青年调查

《三和青年》作者称其调研方法是参与式观察,但我觉得倒像是开启了上帝视角——三和青年如同一个巨大的蚂蚁工坊,任凭两位作者肆意的观察与臆测。田野调查的方法如何,我并不清楚。但作为一门科学,实事求是的调研和统计是研究基础;通过探究及提炼个体与群体活动的个性与共性,剖析背后的家庭、制度、文化等的影响机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提出解决之道或是相关的社会理论,是升华。本书的基础部分就让人难以苟同。事无巨细的描写,精确到10元、20元的房租价格,并不能说明其调研工作的细致与全面。“看来”、“是”、“也许”,类似这些的带有明显推测语气的词语随处可见,用来描述“三和青年”的心理状况、对未来的规划、对工作的态度等等。豆瓣中有人评论道:他怀疑两位作者是否跟哪怕一位三和青年,针对他的家庭、成长、心态进行过深入访谈和交流。我同样也有此质疑。

《三和青年》的写作,带有两位作者强烈的主观性。作者写“福建佬”连续几天吃住在网吧,“他不爱打网络游戏,喜欢浏览网站和观看不雅视频,还下载网络小说看。”文字中透出对“福建佬”生活的指指点点,并强加了自己的观感:看网络小说是比观看不雅视频更不堪的事情,以至于让作者特别说明“还下载网络小说看”。类似的傲慢与鄙夷,全书中并无掩饰。与主观性相比,更大的问题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三和青年”在作者眼中就是一个群体,单独的任何一个个体是没有研究价值的,因此行文中的审视感与说教感就不足为奇了。通篇的“他们”就是这种态度的最大体现——书中没有提及对任何一个个体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详细访谈和论述,有的都是大而化之、道听途说外加所谓的“合理推断”出的“个人成长史”或是“堕落史”。没错,在作者眼里,三和青年是一群堕落的人,单独的个体不值得去深入和关怀。不管是酒鬼还是其他的任何人,能单独出现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更容易搜集(这是我妄加揣测的)。

基于这种态度,作者在书中结尾章节提出来得诸如提高生活成本、驱离类似群体的政策,便顺理成章了。任何的政策制定者,不管其初衷如何,只要将事件问题化,那么其政策效果最终都会沦为解决产生问题的人。道理很简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政策、文化、制度、体制等全方位的配合;解决人就容易的多——搞一次征地拆迁,便将城乡结合部之类的城市发展毒瘤给完美解决。像三和青年所代表的群体,低收入、日结工资、“挂逼”等等标签,将这一群体打上了城市边缘体的烙印,其存在的意义、产生的社会问题就被主流群体和政策制定者争相讨论和指责,直至作为城市发展问题“被解决”。但群体背后是每一个个体,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被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无视和践踏。

毛姆在其年出版的自传体作品《总结》中这样说:“我一直热切追求的人生经验向我表明,小说家撷取两三个或一群人,描写他们的精神或者非精神的历险,就好像世上没有其他人存在,没有其他事发生,这种方法反映的现实途径非常片面。我自己就生活在没有联系的几个圈子里,我想如果有人能同时经营在一定的时期、不同的圈子里发生的同等重要的各种故事,那就可以给出一副更真实的生活图景”。

当然,我们不能按照小说家的标准去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毕竟现实生活远比小说更难书写。但是《三和青年》一书的叙事角度和写作手法,体现的尽是写作者的冷漠与傲慢,我们素来推崇的科学工作所需的冷静与旁观,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审视与肆无忌惮的揣测与遐想。

我有些庆幸,我读的第一本纪实性或者非虚构文学不是这本书。最后,我想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结尾: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dc/13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