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一旦错过就不再蒙台梭利儿童9大敏感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49557.html
“宝宝最近特别喜欢吃手,什么东西都要往嘴里放”“孩子最近喜欢说脏话”“孩子喜欢不分场合地说屎尿屁”“宝宝特别爱翻抽屉,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扔出来!”“孩子特别执拗!乘电梯必须自己按按钮”….这些“奇怪”的行为可能都是孩子处在某个敏感期的常见表现。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或者忽略,甚至粗暴制止孩子的“奇怪”行为。殊不知可能破坏了孩子特殊的敏感期。幼儿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一种敏感力。敏感力产生时,幼儿内心会有一股自然的动力,驱使他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也被称为“机会之窗”,孩子对某一想具体的技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通过重复练习来达到完善。面对孩子的各种敏感期,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顺势而为,促进其发展。根据蒙台梭利的原著(蒙台梭利的中文译本的我个人觉得阅读性都不够友好,内容上学术性较强,读起来颇费劲)以及国内儿童教育专家的理论和书籍,我总结了一下主要的儿童敏感期的典型特征以及父母的应对建议,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4岁感官敏感期:0-6岁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的年龄只是一个参考。敏感期是一个阶段,它没有固定的某一时间,有些敏感期很长,比如语言敏感期,贯穿到孩子几乎大半个童年。有的敏感期很短,甚至一周半个月就过去了。不是每个敏感期都会在自己孩子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不同敏感期的行为,有的孩子表现明显,有的孩子不明显。每个儿童的成长都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顺其自然、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不放过任何一个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就是宝宝的各个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敏感期。这个阶段比较长,从孩子出生起可以持续到6岁以后。直到7个月左右,他的视力会基本接近成熟。视觉敏感期(0-6个月)婴儿的视力在出生头几个月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育。在这个阶段婴儿

逐渐形成对视线范围中的某一个点的聚焦能力;

学会用眼睛跟随或跟踪移动的物体;

感受更丰富的光影和黑暗;

4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分辨所有的色彩和形状。

家长建议:

有明显对比图案的图画或书。

如黑白卡,说到黑白卡《宝宝黑白卡》,市面上的各种粗制滥造的黑白卡太多了,请认准中信出版社的这套,凯迪克奖得主。大师之作,无可争议的史上最畅销黑白卡。小月龄时作为黑白卡使用,大一点时可以作为绘本亲子阅读使用。

各式各样、色彩明亮的可以移动的玩具,跟宝宝玩追视游戏。

宝宝清醒的时候尽量让宝宝以斜躺的姿势,这样可以观察到房间或者家里的各色物件,而不是总是盯着一无所有的天花板。听觉敏感期(0-5个月)婴儿第1个月就会非常注意人类的声音,尤其是音调较高的“儿语”。当你跟他说话时,他会扭头寻找你的位置,然后仔细倾听你发出的不同音节和字词。如果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他的手脚会随着你的说话声微微晃动。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从出生起,婴儿就会聆听人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并观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流,从中获取语言信息。4个月大时,他会仔细听各种元音和辅音,而且开始注意它们组合成音节、词语和句子的方式。家长建议:

各种音乐玩具,如拨浪鼓、铃铛、沙铃、手鼓(要确定小部件不会松脱)。

与孩子聊天、讲故事、阅读、唱歌。

用音乐盒、MP3播放器、CD机、录音机、收音机给孩子放各种各样的音乐。

软球,有些可以发出轻柔悦耳的声音。

可以发出声音的布玩具。

触觉敏感期触觉是指人利用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接受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痛痒及物体质感等刺激,是生存所需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婴儿刚出生触觉能力就很发达了。小家伙虽然什么都还看不清,整个房间只是一团模糊,但他已经享受被人抱。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触觉是新生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透过多元的触觉探索,有助于促进动作及认知发展。因此,良好的触觉刺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现在知道,对于形成良好的触觉敏感度,提高运动技能,正确理解外在世界及保持愉悦情绪,触摸与被触摸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建议

新生儿阶段可以经常给孩子做抚触;

为婴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玩具,如各种质地的软球、布书等;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越丰富越好。

不要因为孩子容易抓脸而为孩子戴手套,不是很凉的天气多让孩子光脚

口腔敏感期(0-18个月)幼儿开始是用口腔来感知世界的。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岁,只不过是婴儿早期只把注意力放在口上,这个特点成人很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口腔敏感期就会悄悄退居二线。宝宝这个阶段其实是用嘴巴来探索世界,他们会用嘴巴来感知东西的软硬、大小、温度、材质等等。典型表现:

宝宝总是会把手往嘴里送,就好像是可口的棒棒糖。刚开始的时候TA会把整个拳头都往嘴里塞。然后等到TA慢慢会抓东西时,他就会抓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不论是玩具还是家里的其他物件,总会想要啃一啃,咬一咬。

家长建议: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没有被满足,他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由他生长规律所决定的。家长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他的发展,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允许他自由地去"吃",当这一敏感期顺利地度过了,孩子自然也就不再把东西往嘴里放了。

不干涉宝宝吃手;

给宝宝提供可以咬的玩具或者物品,提供物品不要太多,注意选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注意给宝宝身边的玩具和其他物品及时清洁和消毒。

前两年不需要特别的干预;尤其不要生硬粗暴的制止孩子吃手,咬玩具。但当宝宝整夜吮吸手指睡觉,或者因为啃东西造成牙齿发育不良时,就需要干预了。最佳应对办法是教宝宝玩手部游戏。每当你发现宝宝开始吃手时,你可以和他玩击掌、动手指之类的游戏,促进手指发育的同时,也能避免小家伙把东西(包括手)再放进嘴里。行走敏感期(7-4个月)顾名思义,是指孩子从准备学步、开始学步到会走路的阶段。很多孩子在1岁生日前后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晚一些或早一些开始学步也完全正常。孩子觉得可以站稳后,就会扶着东西试探性地走几步。当他第一次能自己继续向前走时,他的脚步会发晃。不过,很快他就可以让自己连续向前走出好几步。即使你煞费苦心地营造一个安全柔软的学步环境,仍然不可能避免他被摔肿或摔瘀青。不要对这些意外太紧张。给他一个快速的拥抱或安慰两句,然后放手让小家伙重新开始练习。事实上,练习走路将是他第年的主要身体进步。即使他现在已经开始走路,可能还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不用帮助自己站起,然后熟练地行走。从他迈出第一步起,大约6个月后,孩子的走路姿势会变得更加成熟。满周岁时,孩子就可以走得很不错了。家长建议:

营造一个安全柔软的学步环境,尖锐的家具边角包上防护产品;

放手让孩子多尝试,跌跌撞撞不要大惊小怪;

不要给孩子使用学步车,太多惨痛的事例了;

不要给孩子使用学步带,不利于孩子自己平衡力的锻炼;

如果可以,学步期尽量让孩子赤脚,让孩子足部直接接触地面,充分刺激足底神经的发育。

学步车的危害,之前有专门的文章

田亮、叶一茜走过的育儿坑:学步车到底是育儿帮手还是隐形杀手?

孩子开始在外走路后,需要穿鞋子来保护他的脚。鞋子必须是包头的,柔软舒服,带柔韧的防滑底,还要宽松些,让孩子的脚有发育空间——运动鞋就不错。这几个月里,他的脚长得很快,鞋子也必须随之更换。孩子的第一双鞋大概只能穿~3个月,不过在这个发育阶段,你应该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看鞋子是否还合脚。模仿敏感期(1~3岁)从出生起,宝宝就开始模仿了。不过,研究表明,只有到宝宝一岁左右,模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模仿,具有自我意识的模仿。“模仿”是儿童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模仿”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种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处处模仿大人。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孩子正是通过不断模仿而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典型表现:

孩子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家长做什么,TA也跟着做,或在探索一个活动时总是喜欢重复十几甚至几十次……

当孩子到岁时,孩子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所以父母刷牙,TA也刷牙;父母擦地,他也擦地….

家长建议:

不要觉得孩子重复的模仿毫无意义而横加干涉;

家长可以示范和讲解教孩子扫地、摆桌子等简单家务。比如我们家宝宝有一段时间特别热衷于扫地,每天和奶奶抢扫帚,我们没有觉得他太小而制止,而是耐心的把扫帚交给他,任他模仿学习,宝宝很开心….

家长需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可能一些不好的行为会被孩子模仿。

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5岁。在这期间,儿童对事物秩序极其敏感。当幼儿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们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对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也就是“直线式思维”。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如果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不安。随着成长,儿童的这种逻辑慢慢改变。典型表现:“乘电梯必须要自己按按钮”“吃饭必须要用自己的小黄碗”“纽扣必须自己扣”“门必须要自己开”….这个阶段因为打破了TA眼中的秩序感,变得很容易发脾气,甚至是哭闹。在此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敏感性引起的。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与儿童所在的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它能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及其相对位置。幼儿外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1-3岁,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有学者称之为“执拗敏感期”。3-4岁,幼儿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也有学者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fz/7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