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笔记1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710/4653852.html

近日学习宋志明教授的中国哲学通论,囫囵吞枣,为防以后忘记,做一些笔记以及自我的感悟。

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观、思辨的学科,宋教授有一句话感触颇深,世界观的观非观察的观、而是观念的观,因为人本身是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你无法客观地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整体,你只能去观察这个世界的部分,因此对于哲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自己的想法。世界在途中、哲学在途中、你我皆在途中,皆是寻道者。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从先秦萌芽,到宋明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与人,有与无,此岸与彼岸,理与事的思考。

先秦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混乱的、愚昧的、又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说愚昧,在于底层人民,先秦这个时代,按历史的划分,算是奴隶制时期,底层奴隶与平民不识字,尚鬼神,未有名,他们的生活仅仅是活着罢了,而针对于上层的贵族(士大夫乃至王公),他们识文字,懂礼乐,对于繁杂的礼仪津津乐道,吹毛求疵。在他们看来,社会地位的差别,是上天赐予的。因此先秦时期的哲学思考的方向,主要在于天人关系。

道家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于万物齐一,引出一个道的观念,道是世界的一个本体,根源,世界是运动的,而非一条直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最终万物也会归于道。在道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天和人,人与天的关系就像人与蚂蚁一样。因此,道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就是想得开,世界万物,以道观之,皆为一物,那么何必自寻其他烦恼呢,比个例子,世人绝大部分的烦恼均来自与攀比,但是用道家的理念来看,有什么好攀比的,你和我都是道的一部分,都是一样的,都将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所以不需要那么多的攀比心,那么多的怨念,是蝶是人,都是一样的。

儒家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更注重于人,提出了仁和礼,对于儒家来讲,天人关系中的天更多指的是义理之天。儒家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人道学,社会学的哲学,倾向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儒家的理念中,人是高于其他动物植物的,因为知礼,懂思考。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性善论,再到荀子的性朴论,儒家更倾向于于通过礼来实现仁这一终极目标,实现大同社会,所以我们也懂得了为何封建王朝那么喜欢儒家,因为这一学说的本质就是研究人与社会的,更贴近于政治需求的。

墨家的放到研究不多,读的书比较少,放到下一篇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jj/10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