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日报》在今天报道了一则4个月前的案件:
年1月4日晚9点多,江苏淮安男子吴青带着母亲和两名亲戚来到妻子徐蓉租住的房子,敲了几次门都无人应答,找到钥匙打开门后,一阵农药味扑鼻而来,只见徐蓉躺在床上已经不省人事,三岁的儿子在她旁边,身体已经变凉。
关于徐蓉自杀的原因,警察机关很快查出了原由:
套路贷。
什么叫套路贷?
你去网吧走一圈,一般能在厕所的门背后、马桶上面看到这样的小广告,号称“无需审核、放款快、利息低”,几秒钟就能下款,钱简直跟送的一样。
可当你真的根据广告上的提示申请借款时,就已经掉入了套路贷的魔掌之中——借款方给你的可能只有几千上万的本金,但在高额利息之下,很快就会利滚利翻到一个你无法承受的数字。
徐蓉借的正是这种贷款,她开始提出贷款元,对方同意,但要求先扣除元利息(周息30%),7天后还款。
到期不能还款的,可以延期,但需缴纳放款金额30%的延期费,如果到期后既不能偿还本金又无经济能力进行延期,则每天须缴纳本金的10%作为惩罚。徐蓉同意,在她打了借款电子借条后,很快收到了对方打来的元。
然而,这块钱对徐蓉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她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护士,按理来说家庭条件并不是十分好,但在不知情的朋友眼里,徐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富家大小姐”。
为什么呢?因为在她的朋友圈里,动辄能看见她发自己两三万一套的国际大牌化妆品,以及儿子几千块一件衣服的动态,营造出的显然是个不缺钱的阔绰辣妈人设。
这样的消费水平,哪怕借30万也经不住两天花,更何况呢?
钱来的快去的也快,借来的花完了,可是徐蓉当月块的工资却还没有发放,她只有申请延期偿还。并根据之前的约定,缴纳了30%的延期费。
第二周,徐蓉向朋友借钱还清了第一笔贷款。可不久,徐蓉手里又没钱了,在多次延期后,放贷人要求徐蓉尽快还清本息,不再同意延期。
然而她此时哪里拿得出钱?这时放贷人向徐蓉提出一个办法:可以向其推荐其他贷款平台,用贷来的钱归还之前的利息。就这样,徐蓉欠款的平台越来越多,承担的利息也越来越大。至年9月,徐蓉实际拿到了30万元左右,所欠的网贷却高达多万元。
徐蓉一边享受着贷款带来的消费快感,却又一边对催债的电话轰炸担惊受怕,活脱脱像个弥足深陷而又恐惧牢狱之灾的瘾君子。
这种恐惧最终在债务雪球的催化下转变成了铤而走险。
别看徐蓉欠的债多,可有赖于她朋友圈的高大上人设,她因此交到的朋友也不少,其中就有些要害部门的领导。
她在某次聚餐中得知现在一个朋友在省电力部门当一把手,权力很大,可以拍板不少项目。
于是,她假借这个朋友的名义,向一位急于接工程的企业主行骗,前前后后总共诈骗了20多万;除此之外,她还向闺蜜、远亲以及熟人借钱,据不完全统计,数额起码在百万以上,光是一位闺蜜就借给了她80万。
纸最终包不住火,事情暴露之后,徐蓉和亲人朋友几同决裂;她为了躲债以及不让家人受到骚扰,带着孩子在外租房居住,几个月后,春节临近,向徐蓉要钱的债主越来越多,家人也不堪其扰,丈夫决定和其离婚。
于是,徐蓉就有了一死了之的想法,并在不久后付诸行动。
1月3号,徐蓉从一个种子店里买了8瓶毒性很强的农药,并写了一份遗书。之后她先为儿子灌下一瓶农药,然后将其余农药全部喝下,失去了知觉。
待第二天被丈夫等人发现时,孩子已经死去多时,徐蓉虽然在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半个月后被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批准逮捕。
至此,原本尚算和谐的小家分崩离析。
套路贷杀人。
这是不少人看完案例后的第一反应,但是我觉得,真正杀人的是这几年鼓吹的消费主义,套路贷只是帮凶而已。
在各路自媒体,kol网红的广告轰炸下,人们把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天天跟着美妆博主买买买,不惜代价地种草、拔草、囤货。月收入0就敢买两三万的大牌化妆品,那么落入这种网贷陷阱只是迟早的事。
从什么时候起,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呢?
或许,是马云将蚂蚁花呗上线的那天;又或许,是京东推出白条业务的那刻。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下——中国年轻一代正将“消费主义”和“主宰自己的人生”划上了等号。
何其愚昧和悲哀?
举个最可笑的例子,当代女权主义非常喜欢把“经济自由”挂在嘴边,这个词本身没错,可是她们用来体现经济自由的方法,却变成了无节制地消费主义。
恰恰,在当下的时代,物质消费主义是将女性物化最狠的事物。
3月8号不叫妇女节,变成了“女王节”、“女神节”,甚至连前一天都被冠上“女生节”,在这些日子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节日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消费,以女性消费者为目标和主体的消费。
所有人,包括女性自己都忘了,这一天应该是庆祝这个时代里女性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平等的待遇,并且鼓舞大家为了性别平等的事业再接再厉的日子。
是的,每个人记得的,只有消费主义浪潮之下,购买奢侈品的多巴胺快感而已。
消费主义无关生存,只是欲望。
而过度消费主义,只是一个人沉溺在欲望中无法自拔,甚至走上借贷,乃至套路贷的不归路。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RolandMarchand在《宣传美国梦》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消费主义让处于社会等级底端的人感到他们的人生尽管问题重重,但仍有获得美好生活的某种方法。
是的,社会财富的确掌握在位于社会顶层的一小撮人手里,但普通人仍然能够通过模仿、照搬上流阶级的消费方式而获得某种满足感和身份认同。在消费主义横行的社会里,各个阶层——无论收入水平如何都被裹挟其中。
贫民阶层人士无一例外地对广告和商标抱有高度敬意,让他们能够将自己与广告宣传中的商品光环联系在一起,哪怕付出的是远超自己收入水平的金钱。
在我国,这种情况已经愈发严重,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
《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人群消费增长最快,达到70后增幅的两倍,年均消费三年来增长了2.7倍。
汇丰银行最近一个调查说国内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人均债务超过美元。调查,从年龄上看,消费类贷款人群中90后占比最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也第一。
可另一方面,却是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债务增长的现实,在这样的杠杆之下,一旦堆积的泡沫泡沫破裂,整个社会又会发出怎样的巨大声响?
对于在一个点击鼠标即可次日送达、大量囤货与快速消耗迭代并行、社交媒体不断鼓吹下一个“种草神器”的环境里生活的人们来说,也许会觉得这篇文章有危言耸听之嫌。
这些年来,很多问题一直掩盖在增长之下,靠增长来消化矛盾,最终解决问题。
是的,我对未来很有信心。但接近10%的增长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持续了多久?韩日、台港,20年?30年?
我们现在已经持续了多久了?恐怕最后都会慢下来吧。而使我们加速的杠杆,在失速时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想想这些,再看看你每个月的工资条,量力而行,不要成为那个最先炸裂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