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蚂蚁森林的人

一个人,一棵树。一群人,一片林。

二毛

网络

你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里用手指轻轻种下的每一棵「虚拟树」在现实生活里是由这样一群人用手掌和手心,一棵棵种下的▼

视频文案摘录

所有演员就是他们自己

所有故事就是他们本来的事

我们不知道

沈勇的花棒树种

是不是郭翊采集的

也不确定,没见过猴的赵定保

什么时候会见到一朵为他而开的花

但我们相信

一棵树,一棵树,一棵树

倔强的,笃定的,深情的

在这里或那里,立在大地上

遥远,但不会是素昧平生

让我们相信的事,长成相信的样子

蚂蚁集团

公益

这是蚂蚁集团由蚂蚁金服更名后,对外发布的首支公益短片。

在展开聊这条片子的看点之前,想跟你分享一小段话。

这段话是出生在新疆的中国当代作家,李娟在她的那本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里写到的:

大地上的树一棵远离一棵

遥遥相望

夕阳横扫过来

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

说出一切

把它放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那句「夕阳横扫过来,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既可以用来呼应蚂蚁集团这条公益短片的内核,也可以用来诠释片子里开头和结尾那两组极富雕塑感的画面。

那两组画面看上去,一个个人,和一棵棵树结缘。

并且每一个人,也融入了树,甚至活成了一棵树。

无论是天启夜幕、星垂平野,还是虎啸山涧、风暴袭卷,他们都屹然而立,不愧于天地间。

蚂蚁集团的这条短片,就是以蚂蚁森林为沟通入口,再把创意落点放在了一棵棵「树」上面。

具体展开叙事的时候,它把目光探寻到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不会涉足的3个角落。

这3个角落里所发生的3个故事,本质上讲的也是同一件事——一件关于「相信」的事。

比如:

第一个故事相信

「活人不会被沙子欺负死」

里面的主角叫郭翊,他们家中三代,都有一位治沙人。

大概四十年前,他爷爷和另外五位庄稼汉立下子承父志的誓约,开始在甘肃省古浪县造林治沙。

等到年,郭翊追寻父亲脚步,兑现誓约。

所不同的是,他摸索出了一条和父辈们不同的治沙道路。

如果说爷爷那一代是人工治沙,父亲那一代是工程治沙,那么到他这一代,就是互联网治沙。

如今在蚂蚁森林号林,他和村民们一起种植了梭梭树亩。

第二个故事相信

「只要继续种下去,就总能见到滇金丝猴」

故事当中的赵定宝和杨瑞桃,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年,两人加入到「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

当时两个人从事的这份工作,被称为给滇金丝猴「搭鹊桥」。

但没想到,这个项目反过来成全了他们两人的一段美满姻缘。

到今年三月份他们结婚的时候,他们所在的蚂蚁森林号林,已造林.4亩。

这片森林,也为相邻两个猴群约只滇金丝猴,建起了一条基因交流通道。

第三个故事相信

「在手机上种的树,能开出真的花」

这个故事里的沈勇和笑笑,是一对父女。

年8月,蚂蚁森林正式上线,女儿笑笑出生,沈勇以她的名义,在手机里种下了一棵花棒。

年,笑笑四岁。

如今在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蚂蚁森林号林里,亩花棒相继绽放。

最终,在这3份相信的加持下,当观众看到主角所相信的事,长成了他们所相信的样子时,种树者和用户之间,也就产生了一次奇妙的情感联结。

而蚂蚁集团也通过3个关于蚂蚁森林的故事,顺势提出了品牌大公益的价值主张——

让我们相信的事

长成相信的样子

数据显示,过去4年时间里,蚂蚁集团已经联动5.5亿用户,通过蚂蚁森林种下了2.2亿棵真树。作为一个能调动起5.5亿人参与的大项目,今天人们在蚂蚁森林种树,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种下一棵树。

通过它,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可以汇聚在一起,切实地用一点点行动,参与到改变世界的进程中来。

哪怕这种改变,只是一点点。

但那些每天早起的念想,远隔千里的挂记,一次浇水、一次看望、一根梭梭苗的生长,已经慢慢沉淀了很多人守望的一种仪式感。

在这种仪式感里,那些关于美好的相信,就像一粒粒种子落入心间,生根发芽。

在这种仪式感里,蚂蚁集团所倡导的公益本身,也已经远不止是「付出」,而是你我都是主角的「人人受益」。

另外,除了故事本身,还有一点也同样值得放大来说的是:

真实,是这条片子最亮眼的一抹底色。

因为里面朴素到,连个职业的演员都没有。

无论是互联网治沙的树三代,还是给滇金丝猴搭鹊桥的夫妻,又或是带女儿寻找沙漠花海的奶爸,他们就是故事人物的原型,自己出演自己。

包括片子场景地,也都取自他们日常生活起居和往来的场所。

而在前期筹备决定完全启用故事人物原型自己来拍摄后,为了规避他们无法完成专业表演的情况,蚂蚁集团和创作团队给这条片子确立了这样一种基调:

即,简化人物对白,用兼具生活粗粝感的记录式影像以及和具有诗意感的文案风格来完成故事叙事。

之后进入到整个拍摄环节,也不乏一些看天吃饭和奇趣奇妙的事情发生。

比如片子里沈海和女儿笑笑在花海嬉戏的那一幕,位于阿拉善蚂蚁森林的花棒。

由于阿拉善花棒在8月底开放,制作团队跟随沈海和女儿笑笑出发前,还一直担心花棒还未开花。

好在一场雨及时赶到,阿拉善的花棒盛开了。

这也才有了成片里我们看到的,那温馨动人的父女互动一幕。

还有创意团队和制作团队抵达古浪八步沙时,在当地的博物馆里了解到八步沙有一支古浪老调乐队。

经过沟通后,这支乐队同意加入拍摄。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故事里,几位老汉后来在树下合奏的那一幕。

在拍摄完这一组镜头后,乐队的老人们还亲手写了歌词,给到创作组。

巧合的是,他们弹唱的那首歌的歌名,就叫《刮地风》,展现的也是八步沙人世代与风沙战斗、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云南那个故事里,相信很多人看完后,会对赵定宝站在树上的那一幕印象深刻。

当时为了拍到这一画面,团队选择了立在山顶视野开阔的一棵树,高达20多米。

多亏主角就在山里长大,能够爬树,这个高度在他看来不在话下,才得以完成这一高难度的拍摄。

可见,这一趟走下来,是在品牌方、创意公司、导演团队和三地质朴村民们的通力协作下,以及种种的机缘巧合促成下,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3个故事。

由此也能感受到,这3个故事,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

而是在行走中,一步步根据当地的情况,让故事一点点丰满、慢慢生长出来的。

像这样的创作过程,也让片子添了一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生命力。

最后,应该还有人记得,在年的时候,蚂蚁集团——当时还叫蚂蚁金服,拍过一条全是人物背影的片子。

每个认真生活的人

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回过头去看,这一次的公益短片和5年前这条全是背影的片子,是有着品牌精神上的延续性的。

这种延续性体现在,每一个真实普通的用户,始终都是蚂蚁集团品牌故事里的核心主角。

只不过两者去对比的话,它们触动情绪按钮的开关略有区别:

在《背影》里,透过那些一个个坚定行走在各自生活轨道上的背影,我们会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动力。

在《种》里,看到那些在荒漠里长出的一棵棵或开花、或挺拔在大地上的树,我们会忍不住去想:

在这个地球上遥远的一角,有一棵树,与自己有关。

当我们想起这棵树,它又不仅仅是一棵树。

在它身上所投射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一份善意、一点执念、一次坚守、一种希望。

而在这样和一棵棵树建立起来的真实情感互动中,蚂蚁集团也就悄然在每一位参与种树的用户心里,完成了它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品牌价值传递和落地——

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

点本文左上角「广告文案」进入历史消息

在最上方搜索框里输入任何关键词

查找你想要的品牌案例

毕竟,这个号7年了

没去奥美中国面过壁

没上李奥贝纳摘过星

没到环时互动抢过包

没跟一线大咖吹过水

……

没什么能拿出来说的

只是暂时还喜欢广告而已

所以一句话也不想打动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jt/9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