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和成人们,正逐渐失去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而土豆老师把儿子从小就和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以自然为师,在昆虫王国探秘,在大好河山畅游。
家庭档案
爸爸:土豆,自然客创始人妈妈:洋芋,心理马铃薯,8岁,巴南巴蜀小学学生小昆虫助力探秘大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对儿童来说,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其成长的重要的动力。土豆老师是自然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8岁小男孩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他始终将自然教育贯穿其中,他说:“一花一草一木背后都蕴含着许多知识和故事。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体验一花一草一木,能够开阔孩子的眼界,锻炼孩子的心性,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结。”土豆老师会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引导儿子马铃薯观察周边的自然事物。每天放学后,土豆老师都会带着马铃薯去小区里或附近公园走走,观察在路途中遇到的千姿百态的小虫子,并做下记录。最近,他们在小区里偶遇了七星飘虫的幼虫、柑橘凤蝶、草蛉的幼虫。父子俩带了几只柑橘凤蝶回家饲养,了解幼蝶饲养及其生活习性,亲眼观察蝴蝶羽化过程,在微小的事物中窥见整个自然世界。马铃薯从小就能十分自然地与蚂蚁、毛毛虫等小虫子相处。有一次,家里来了一只跳蜘,马铃薯把它当成自己宠物,经常跟它说话,还给它取名“埃里克斯”。“在孩子的眼里,昆虫王国特别有趣。孩子并不是天生怕虫,往往是大人对虫子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让孩子认为昆虫是很不好的。”土豆老师说,“大部分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管束,是天然跟虫子亲近的。”自然教育助力孩子全面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孩子们局限在了课堂上、书本里,导致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在自然中进行劳动教育,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马铃薯曾参加了一个水稻课程——春天播种插秧,夏天除草施肥,在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这个过程的小视频,荣获了年重庆市“粒粒皆辛苦”短视频大赛三等奖。马铃薯说:“虽然整个过程很幸苦。但是我明白了《锄禾》这首诗的含义。”每年寒暑假,马铃薯都会参加自然客的自然课,比如修建木屋、徒步旅行等。去年暑假,土豆老师带着马铃薯去了腾格里沙漠,他们一起在沙漠里仰望星空银河,看千万年前形成的原生态湖泊绿洲,去贺兰山脚下的戈壁滩找寻玛瑙奇石;在蒙古族老师的陪伴下,了解边塞诗歌、蒙古民俗等当地特色文化;与自然为友,学习沙漠求生技巧、沙漠博物学、粗盐蒸馏等综合性知识。马铃薯在幼儿时期就读于华德福幼儿园,每周五的远足课都要去爬几个小时的南山,所以在运动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去年,刚上一年级的马铃薯,就在校运动会上夺得了一年级男子组50米短跑第一名。“这是一个非常遵守规则的孩子,每次上课坐得笔直,学习方面刚开始有些吃力现在已经完全跟上了,最让我意外的是他瘦瘦的身体跑步那么厉害......”班主任老师如此评价马铃薯。通过接触大自然,马铃薯不仅收获了兴趣和乐趣,还拥有一个足够健康的体魄,在学习上也充满了韧劲。end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期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