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幼儿园办在大自然里

江苏省镇江新区翠竹苑幼儿园是一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开园9年来致力于“青青翠竹悠悠竹韵”翠竹园课程建设,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像竹子一样“自由、自律、自主”发展。“翠竹园课程”践行“大自然即课堂”的理念,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要求,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发现、在自然中探究、在自然中获得,赋予儿童自主生长的力量。

儿童是自然之子,大自然赋予儿童无限的学习可能。“翠竹园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创设一个课程资源相对丰富的生态园林式的“三百园”,即“百花园、百果园、百虫园”,让儿童在幼儿园里看草长莺飞、听鸟语闻花香,获得百种认知、开展百种探究、进行百种创造,继而得到百种发展。为此,我们把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环境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让课程看得见、做得实,让孩子能够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里玩起来,幼儿园里时时处处都能赋予儿童新的经验。

一、以“儿童经验”为基础进行课程环境资源建设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成年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每天在园要有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的游戏时间。这无疑对我们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途径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开启了“课程游戏化”之旅,让儿童的学习不再只是在活动室里开展,而更应该在户外的学习场、游戏场、运动场和生活场发生。于是我园开展了《指南》目标下的幼儿园课程环境改造,把户外环境创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园内所有设施和绿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丰富和优化,做到环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力图做到符合儿童经验,满足儿童的需要。

儿童与自然永远是最搭配的组合,儿童的一切学习源于生活和环境。每年春天老师和孩子都会在班级养蚕,丰富孩子对动物生长过程中变化特征的认知,但桑叶资源太少成为一大难题。于是我们在幼儿园的竹工坊门口种了一棵桑树,4年来这棵桑树不仅成为幼儿园的一道风景,更成为孩子的宝贝树。一到春天他们便爬树摘桑叶、采桑果;夏天在树底下做竹工,学竹编,无比快乐。我们还在竹工坊门口种下一棵水蜜桃树,阳春三月桃花烂漫时,老师在桃树下给孩子讲“桃树下的小白兔”的故事。在纷纷扬扬的春雨过后,老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春晓》,感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唯美画面。在我们的院子里,老师带着孩子逮蛐蛐、捉蚂蚱,喂养蜗牛和蝌蚪,观察蚂蚁工坊里的蚂蚁搬家等,孩子们在玩中得到满足,得到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探究能力。

二、以“课程有效实施”为目的开发利用资源

“大自然即课程”“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自然教育理念和自然教育思想落实到课程中,把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纳入课程体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的“翠竹园课程”,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利用环境资源,做有准备的“引导和支持”,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让儿童每天都能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学习与发展,提升已有经验。

平日里孩子在园子里玩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yiox.com/ggly/13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