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www.lohasidc.com/m/
小三班生成课程——蚂蚁
活动来源
一次饭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被地上的小蚂蚁吸引住了,大家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有的还摘起了小草、叶子“逗”蚂蚁呢!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小蚂蚁,我们进行了如火如荼地蚂蚁大调查!
全悦然:“老师,我发现地上上有一只蚂蚁!”
这时周围的小朋友围了过去,好奇地观察并展开了对话。
1
龚雨琪:“小蚂蚁好小呀!”
2
七七:“它怎么在爬来爬去呢?”
3
尧敏敏:“可能它在找吃的。”
4
唐睿馨:“它爬来爬去地在玩吗?”
5
全悦然:“它应该喜欢吃树叶吧。
可爱的小蚂蚁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了很久,在与蚂蚁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问题:“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有妈妈吗?”“蚂蚁吃什么?”等。在生活中,会动的小动物总能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小蚂蚁的饮食起居产生了兴趣。蚂蚁虽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孩子们眼里那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因此我们以“蚂蚁”为切入点,开展探究蚂蚁奥秘的活动。
活动期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期待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观察、记录、查阅资料等不同途径与方式,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探索关于蚂蚁的种类、信息传递等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同时学习用讲述、记录和绘画等不同方式对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现象进行表征,养成有顺序、细致的观察习惯,并且能够主动接近动物,培养爱小动物的情感。
我知道的蚂蚁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围绕“我知道的蚂蚁”开展了谈话活动。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蚂蚁都是什么样的呢?”
曹晟:“蚂蚁有触角,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用来发射信号给同伴求救。”
章静姝:“蚂蚁的嘴巴尖尖的。”
尧敏敏:“蚂蚁喜欢吃西瓜,我在书里看过。”
毛毛:“蚂蚁喜欢吃甜的,上次在我家看到蚂蚁吃地上的糖,很多蚂蚁把它围起来了。”
徐伊晨:“我看见蚂蚁吃面包,后来把它搬走了。”
沈志孝:“蚂蚁黑黑的,还有红色的。”
彭奕杰:“蚂蚁会咬人吗?。”
刘铭瀚:“蚂蚁还有白色的。”
李承泽:“蚂蚁的家在树叶上,我上次看到它躲在那里。”
李嘉哲:“不对,我看到它在树底下。”
兰坤峻:“那蚂蚁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活动一小结
在“我知道的蚂蚁”的谈话中,曹晟、章静姝提到蚂蚁的嘴巴很小、尖尖的,还有两触角;尧敏敏和毛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到蚂蚁喜欢吃甜食;刘铭瀚和沈志孝提到了蚂蚁的颜色,并以蚂蚁的颜色进行区分;李嘉哲、李承泽和兰坤峻对蚂蚁的家存在争执与疑问,他们提出了“蚂蚁的家在哪里呢?”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蚂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蚂蚁的“家”有强烈的好奇,我都可以利用户外环境支持孩子的猜想和探究。
寻找蚂蚁的家
在谈话中,孩子们提到蚂蚁的家在树叶上、树底下....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来支持孩子们验证自己的想法。小朋友们提前带好装蚂蚁的容器和蚂蚁爱吃的东西,一起开启了抓蚂蚁之旅。老师:“我们要去户外寻找蚂蚁的家,可是要怎么找呢?”
曾子航:“它的家在洞洞里。”
吴承秦:“我们找到蚂蚁,然后跟着它就找到它的家了啊。”
老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那要怎么找到蚂蚁呢?”
刘铭瀚:“我拿我的果冻把她吸引过来。”
兰坤峻:“我们可以带甜甜圈去。”
钟予泽:”可以拿树叶让它爬到树叶上来”
万瑞晨:“我知道啦,我带了红糖来,蚂蚁肯定爱吃,让我来吸引它们过来吧。‘’
老师:“那去户外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带上你们觉得蚂蚁会吃的食物去户外找妈蚁。”
孩子们开心又兴奋地把自己准备的食物放在户外不同的角落,老师也加入了孩子们的寻找。有的孩子时不时看看蚂蚁有没有来搬他的食物,有的孩子一直守在自己的位置蹲下来等蚂蚁。
张濛寓:“老师,蚂蚁出来啦!我抓到它啦!”
龚雨琪;老师,蚂蚁它爬过来吃我的饼干了”
何美拉:“哇,一群蚂蚁过来了”。
卢俊逸:“蚂蚁的脚好小,都看不见了。”
李嘉哲:“蚂蚁的脚有好多只。”
崔伟鑫:“我看到它的肚子了。”
全悦然:“我一碰它,它就跑,它害怕。”
黄梓堃:“它看得见我们,我们走过去它就爬走了。”
毛毛:“蚂蚁怎么都不回家,他是不是迷路了。”
活动二小结
寻找蚂蚁时孩子们想到用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来吸引它出来,我们找到了好多好多的蚂蚁,把它带回了我们的教室进行观察。通过寻找蚂蚁、观察蚂蚁,我们了解发现了原来蚂蚁是有头、胸、腹和六条腿,还有一对触角呢。并且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蚂蚁的肚子圆圆的、脚小小的等等。这些发现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搭建蚂蚁的家
在我们的建构区中,我们为小蚂蚁搭建了家,欢迎小蚂蚁住进来跟我们做邻居,与我们共同游戏玩耍。刘铭瀚:“我们要一起合作,一起搭建蚂蚁的家。”
曹晟:“蚂蚁的家有很长的路,我们可以用罐子来铺路”
李嘉哲:“我上次抓蚂蚁的时候看见蚂蚁的家是在洞里面。”
张濛寓:“我来拿一块积木来当它的家。”
沈志孝:‘’老师,快来看,蚂蚁的家搭好了。”
刘铭瀚:那蚂蚁的家里有房间吗?
活动三小结
在搭建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参与性很高,有了前期观察蚂蚁,寻找蚂蚁的经验,孩子们知道蚂蚁的家是在地里面,在洞里面,有很长的路,并且还知道要一起合作搭建。这次搭建激起了孩子们更浓厚的探究欲望,他们很想知道“蚂蚁的家里有房间吗?”“都是怎么住在一起的?”。
美术活动:蚂蚁的家
孩子们通过自主观察与了解,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孩子用勾线笔画出各种姿态的小蚂蚁,有的孩子用轻泥捏出蚂蚁的各个部分,然后添加腿和触角,并在周围画上景物,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活动四小结
孩子们对蚂蚁的外形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第一次的表征前后对比,孩子们的作品更能够注意蚂蚁显著部分的外形特征,如触角、胸、腹,也能注意到较为细致的方面,如蚂蚁有六条腿等等。蚂蚁妈妈与蚂蚁的分工
观察过程中,孩子们经常说:“蚂蚁,有妈妈吗?”“大蚂蚁是保护小蚂蚁的”‘’我发现有扛东西的蚂蚁”……蚂蚁有不同的群体和分工,孩子们虽然不能准确地用词语表达,但是他们已经发现在蚂蚁的家里,每个角色都不一样,他们的工作也都不一样。这个发现让孩子们开始对角色进行了猜想。曾子航:“蚂蚁的妈妈就是最大的蚂蚁!”
朱雨橙:“最大的蚂蚁就是蚂蚁宝宝的妈妈”.
徐伊晨:“蚂蚁没有妈妈。”
赵伯旋:“我觉得是有妈妈的,而且还要有蚂蚁爸爸,所以才有蚂蚁宝宝”。
尧敏敏:“我觉得没有妈妈,他是自己从土里面出来的”。
老师:“大家的说法都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
老师:“我们查查资料,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原来蚂蚁有一个大家族,还有不同的名字和分工,有蚁后工蚁兵蚁这么多。”
活动五小结
通过这几天我们对蚂蚁的认识与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蚂蚁身上有好多好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更加仔细深究的去探索发现。情景表演:蚂蚁和西瓜
天真的孩子们脑子里总是充满着想象和创造。绘本故事《蚂蚁和西瓜》燃起了孩子们模仿和创造的兴趣。
小班孩子们的模仿仅限于一些单一的动作,或者情节片段的模仿。如何让孩子在兴趣的支持下,获取更多关于表演的新经验?此时教师提出进行绘本故事表演的建议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整个表演活动中始终能保持情绪愉快、情感投入、思维活跃,通过表演孩子们也感知了在表演中情节的衔接、语言动作的配合以及角色之间的合作,感受到故事的有趣,体验到情景表演的快乐,同时更容易去理解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合作之情。活动解析
幼儿的一次偶然发现开启了此次蚂蚁活动的探究之旅。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儿积极地参与讨论和探究,了解了蚂蚁的食物、外形、生活特点、行为特点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采取查找资料、寻求帮助、知识共享等方式来解决。蚂蚁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提升了他们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是成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从幼儿兴趣入手,生成课程;从幼儿需要出发,开展活动;从幼儿情感出发,拓展活动。真正挖掘孩子身上的无限潜能,发现幼儿自然生长的力量。本次蚂蚁生成系列大探秘,通过故事,探索、绘画,模仿等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培养了品德与个性。
???
编辑:李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