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螳螂来源:开盘叮叮
蚂蚁爬上市
8月25日晚,蚂蚁集团分别向上交所科创版和相关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蚂蚁集团即将同时在A+H上市!
业内普遍预期,蚂蚁金服此次两地同时IPO的估值在亿美元以上。这意味着,这支蚂蚁大概率将创下近年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也极有可能取代茅台成为A股股王。
在成立16年后,支付宝与蚂蚁集团终于开花结果。
眼下,支付宝的年活用户超过10亿,月活用户7.11亿,月活商家超过万。
而在过去一年,蚂蚁数金科技平台的用户则高达7.29亿,促成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1万亿,花呗借呗的服务用户高达5亿。
毫无疑问,支付宝已然成为了“全民钱包”。
敢为天下先
支付宝以及后来的蚂蚁集团,一直是走在时代之前的金融服务产品。
年,中国还是处于现金时代。
那时候,线上支付非常麻烦。插U盾、输账号、输密码、输口令、输银行代码,然后支付的成功率还不到六成。
是支付宝横空出世,挨个把银行舔了个遍,这才有了今天的快捷舒服。
如果没有支付宝,今天我们想在双11剁手之前,还得先自个儿磨刀子。
同时,支付宝也是全球第一个推出被盗全赔的产品,极大提高了全行业的服务质量。
除了方便剁手,支付宝也是最早、且当时唯一一家致力于给小微企业放款的大机构。
银行不会给他们贷款,因为他们无抵押、少资本,当时的征信系统也不完善。
而做实业的企业必然有资金需求,于是,他们只能在民间借高利贷。一分利,是完全合理的市场价。
尤其在浙江,小企业主之间互借互保相当普遍,一倒就是倒一片。
而支付宝就敢赌这些小企业家有信用,而结果证明,支付宝赌赢了。
在个人信贷上,支付宝同样敢为天下先。
当时,普通人想贷款或办信用卡的难度很高。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中国只有不到2亿人有征信记录。
吊诡的问题来了,你没有征信,就不能办贷款;没有贷款,就没有征信记录。
打破这个死循环的,还是支付宝。花呗和借呗,让更多普通人更有尊严地借到钱。
而这种通过线上给大量非优质用户远程授信的放贷模式,放眼全球都没有先例。
类似普惠所有群众的服务支付宝还有很多。
听说中国有5亿人没有任何理财产品?余额宝最低投资门槛1元起。
听说中国有12亿人未被寿险覆盖?养老保险产品1元起。
现在我们的银行业、金融业的服务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支付宝倒逼着他们不断改进。
这种如同母牛窜上电线杆——牛X中都带着闪电的企业不赚钱,谁赚钱?
金融蚁还是科技蚁?
在为全国人民提供了16年的金融服务后,蚂蚁集团正在尝试从金融蚁转型为科技蚁。
从在上市前夕将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集团就能看出,此次上市,蚂蚁最想讲述的是科技故事。
科技外衣之下,蚂蚁也确实名副其实。
在蚂蚁1.6万名员工中,超过6成是技术研发人员。
年,蚂蚁集团在科研方面投入超过亿人民币,约等于科创版全部家科研投入的一半。
而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也亮出了自家的技术家底。
目前,蚂蚁拥有2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产品、18项世界级和国家级核心技术奖项并在全球拥有超过项专利。
尤其在其自研数据库OceanBase与区块链专利申请数上,蚂蚁集团已做到了世界第一。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透露,至年底,蚂蚁的技术服务费已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未来五年占比将达到80%。
眼下,支付宝正在通过其良好的用户口碑、庞大的用户规模,扮演撮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用户交易的角色。
换句话说,与其挣你我贫苦百姓的钱,蚂蚁更想挣豪绅的钱。
比方说支付宝保险平台的背后是90家合作的保险公司;余额宝的背后是24家第三方基金;花呗借呗的背后则是多家合作银行。
因此,蚂蚁集团更多地是在扮演“科技赋能”的角色,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支持,而不是直接取代传统金融机构。
事实上,这种“去金融化”的做法早已是大势所趋。
18年9月,京东金融改名为“京东数科”。同月,小米支付技术改名为小米数字科技。
而这种从金融定位升级为科技定位的做法,也是互联网巨头在相关领域日益成熟的缩影。
一方面,“去金融化”有利于规避监管防线。当年蚂蚁集团的招财宝一路高歌猛进,距离下一个余额宝仅一步之遥。可在监管部门的一纸文书之下,招财宝半路夭折。
另一方面,在各金融机构服务趋同的当下,科技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保障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未来金融实力的比拼很可能将是科技实力的比拼。
现在,不论从任何维度看,蚂蚁已遥遥领先。
而在上市吸收更多资金之后,这只蚂蚁很可能将越爬越稳。